历史人物
壮心不已的百岁新四军老兵
点击:时间:2025-02-13
壮心不已的百岁新四军老兵
陆子森
陆子森
在迎来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从通州走出去的百岁新四军老战士许胜心情总是难以平静,那些烽火年代的往事总是浮现在他的眼前。
许胜 1926 年 7 月出生于通州区十总镇于家坝村,当他15岁时,耳闻目睹抗日根据地欣欣向荣的景象。那时,北兴桥建立的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派出民运工作队,在毗邻北兴桥的通中地区发动群众,率先推行“二五减租”,并陆续建立了农抗会、青抗会和妇抗会等抗敌组织,由此,从东到西,北兴桥、二窎、十总、骑岸一带为中心的通中抗日根据地逐渐形成。
1942 年夏,粟裕率领新四军一师师部进驻十总地区,粟裕就住宿在许胜老家于家坝村的陆成德大园,通中根据地出现了如火如荼的抗战新气象。
1941 年 9 月,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苏北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班,这所学校就在许胜家东南五里路的滥港桥,满怀抗日激情的许胜和弟弟许昂很快就报名上了这所抗日学校。学校由地方上著名的爱国人士陆见齐任校长,季子善和陆文蔚先后任教导主任,并请到多位避难乡间的老先生任教,一时名师济济。70 多名学生每天书声琅琅,弦歌清亮,成了江海平原上一面鲜红的抗战教育旗帜。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梁灵光曾特意来学校看望师生,勉励他们为争取抗战胜利而努力教学,晚上还和师生聚餐联欢。
1942年下半年,形势逐步紧张,驻金沙的日伪军经常下乡“扫荡”,有一次经过滥港桥,师生闻讯及时疏散虽未被残害,但是许多衣物却遭到了洗劫,学校只好搬到稍远的张家沙一家人家的住宅里去上课,至第二年春,学校就停办了(两个班 70 多名学生后来全部投身抗日,新中国初都成为党政军工作岗位上的骨干)。虽只短短一年多时间的学习,许胜却由此确立了投身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信念。
1943 年 8 月,许胜 17 周岁参加了革命工作,被分配到十总店小学任教师,在极其艰苦条件下,他们坚持民主教育和游击教学。1944 年 9 月,许胜报名参加苏中公学(原抗大九分校)学习并入伍。1945 年 9 月在新四军军部测绘室加入中国共产党。
许老曾参加过抗战、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至1978 年 10 月,在人民军队这座革命大熔炉里淬炼了 34 年,曾荣立二等功 1 次,三等功 4 次,受嘉奖 4 次,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海军指挥学校(现为海军大连炮艇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岗位转业到地方工作,1983 年 8 月在南通纺织专科学校副校长任上离休。
抗美援朝时,许胜先后任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和参谋长覃健的随身秘书。说起长津湖战役,许老眼中就闪动着激动的泪花,他说,我们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与最强大的对手美国侵略者决战,牺牲了多少战友。在那么严寒天气下,我们凭着钢铁般的意志,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打趴了侵略者,扭转了战场态势,打出了军威国威,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嘉奖。抗美援朝精神永放光芒!
转入地方工作后,许老总还是保留着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精气神。离休 40 年来,他笔耕不辍、奔走不歇。他先后撰写革命回忆录 30 多篇,向新四军纪念馆等十多个史志单位捐赠了珍藏多年的几十件、100多页革命文物和有关资料,先后在100多种报刊上发表艺术作品2900多件,并写了宣传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文字 20 多万字,作为一名新四军老兵,他的步伐迈得很是坚实,夕阳生活斑斓多彩。
历经战火洗礼、荣立诸多战功的许胜老前辈,晚年总是念念不忘他的家乡、他革命生涯起步的地方——南通市通州老区十总镇。
早在 1985 年,十总区公所、十总镇人民政府为纪念1943年被日本侵略者惨杀的53位同胞,建造“被难同胞纪念碑”时,时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党史办公室主任纪力(也是从十总走出去的新四军老战士)专门为纪念碑拟写了碑文,并请许老用舒同体书写,那50 多行、600 多字的碑文篆刻在4米多高的碑体上,行行在喷火,句句宛如千斤重,字里行间透射着这位新四军老兵的浩然正气,凛凛雄风。
1997 年,十总中学为纪念当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前辈,在校园里建造了邹韬奋塑像和烽火亭等红色纪念标识。当年在十总战斗留下足迹的夏征农、梁灵光、顾尔钥、林克等闻讯纷纷寄来墨宝。许老题写的“烽火亭”三个字,学校用红木制成匾额悬挂在这座红色亭子里的顶部,让后人世世代代瞻仰。许多次,许胜老前辈常常在这些红色纪念碑亭前徘徊,回想着人生经历,总是要发出“明灯照我踏征程,党育恩情比海深”的感慨。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通州新四军研究分会张宏杰、陆子森和费抗震三位同志给十总中学捐赠了一块8000多元的纪念石,许老在这块红色纪念石上题写的“缅怀先烈 致敬干城”8个浑圆有力,外柔内刚的大字,让人们仿佛又见到了“华中人民的长城”新四军的雄姿。这块纪念石置放在烽火亭与邹韬奋塑像东侧,给这所老区学校校园又增添了浓厚的红色底蕴和靓丽的文化色彩。
老兵壮心在,烽火常萦怀,放眼江山秀,铿锵健步开,百岁新四军老兵许胜正满怀激情迎接抗战胜利80周年日子的到来,他正深情地拥抱着这万马奔腾、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许胜 1926 年 7 月出生于通州区十总镇于家坝村,当他15岁时,耳闻目睹抗日根据地欣欣向荣的景象。那时,北兴桥建立的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派出民运工作队,在毗邻北兴桥的通中地区发动群众,率先推行“二五减租”,并陆续建立了农抗会、青抗会和妇抗会等抗敌组织,由此,从东到西,北兴桥、二窎、十总、骑岸一带为中心的通中抗日根据地逐渐形成。
1942 年夏,粟裕率领新四军一师师部进驻十总地区,粟裕就住宿在许胜老家于家坝村的陆成德大园,通中根据地出现了如火如荼的抗战新气象。
1941 年 9 月,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创办的苏北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班,这所学校就在许胜家东南五里路的滥港桥,满怀抗日激情的许胜和弟弟许昂很快就报名上了这所抗日学校。学校由地方上著名的爱国人士陆见齐任校长,季子善和陆文蔚先后任教导主任,并请到多位避难乡间的老先生任教,一时名师济济。70 多名学生每天书声琅琅,弦歌清亮,成了江海平原上一面鲜红的抗战教育旗帜。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梁灵光曾特意来学校看望师生,勉励他们为争取抗战胜利而努力教学,晚上还和师生聚餐联欢。
1942年下半年,形势逐步紧张,驻金沙的日伪军经常下乡“扫荡”,有一次经过滥港桥,师生闻讯及时疏散虽未被残害,但是许多衣物却遭到了洗劫,学校只好搬到稍远的张家沙一家人家的住宅里去上课,至第二年春,学校就停办了(两个班 70 多名学生后来全部投身抗日,新中国初都成为党政军工作岗位上的骨干)。虽只短短一年多时间的学习,许胜却由此确立了投身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信念。
1943 年 8 月,许胜 17 周岁参加了革命工作,被分配到十总店小学任教师,在极其艰苦条件下,他们坚持民主教育和游击教学。1944 年 9 月,许胜报名参加苏中公学(原抗大九分校)学习并入伍。1945 年 9 月在新四军军部测绘室加入中国共产党。
许老曾参加过抗战、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至1978 年 10 月,在人民军队这座革命大熔炉里淬炼了 34 年,曾荣立二等功 1 次,三等功 4 次,受嘉奖 4 次,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海军指挥学校(现为海军大连炮艇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岗位转业到地方工作,1983 年 8 月在南通纺织专科学校副校长任上离休。
抗美援朝时,许胜先后任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和参谋长覃健的随身秘书。说起长津湖战役,许老眼中就闪动着激动的泪花,他说,我们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与最强大的对手美国侵略者决战,牺牲了多少战友。在那么严寒天气下,我们凭着钢铁般的意志,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打趴了侵略者,扭转了战场态势,打出了军威国威,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嘉奖。抗美援朝精神永放光芒!
转入地方工作后,许老总还是保留着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精气神。离休 40 年来,他笔耕不辍、奔走不歇。他先后撰写革命回忆录 30 多篇,向新四军纪念馆等十多个史志单位捐赠了珍藏多年的几十件、100多页革命文物和有关资料,先后在100多种报刊上发表艺术作品2900多件,并写了宣传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文字 20 多万字,作为一名新四军老兵,他的步伐迈得很是坚实,夕阳生活斑斓多彩。
历经战火洗礼、荣立诸多战功的许胜老前辈,晚年总是念念不忘他的家乡、他革命生涯起步的地方——南通市通州老区十总镇。
早在 1985 年,十总区公所、十总镇人民政府为纪念1943年被日本侵略者惨杀的53位同胞,建造“被难同胞纪念碑”时,时任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党史办公室主任纪力(也是从十总走出去的新四军老战士)专门为纪念碑拟写了碑文,并请许老用舒同体书写,那50 多行、600 多字的碑文篆刻在4米多高的碑体上,行行在喷火,句句宛如千斤重,字里行间透射着这位新四军老兵的浩然正气,凛凛雄风。
1997 年,十总中学为纪念当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前辈,在校园里建造了邹韬奋塑像和烽火亭等红色纪念标识。当年在十总战斗留下足迹的夏征农、梁灵光、顾尔钥、林克等闻讯纷纷寄来墨宝。许老题写的“烽火亭”三个字,学校用红木制成匾额悬挂在这座红色亭子里的顶部,让后人世世代代瞻仰。许多次,许胜老前辈常常在这些红色纪念碑亭前徘徊,回想着人生经历,总是要发出“明灯照我踏征程,党育恩情比海深”的感慨。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通州新四军研究分会张宏杰、陆子森和费抗震三位同志给十总中学捐赠了一块8000多元的纪念石,许老在这块红色纪念石上题写的“缅怀先烈 致敬干城”8个浑圆有力,外柔内刚的大字,让人们仿佛又见到了“华中人民的长城”新四军的雄姿。这块纪念石置放在烽火亭与邹韬奋塑像东侧,给这所老区学校校园又增添了浓厚的红色底蕴和靓丽的文化色彩。
老兵壮心在,烽火常萦怀,放眼江山秀,铿锵健步开,百岁新四军老兵许胜正满怀激情迎接抗战胜利80周年日子的到来,他正深情地拥抱着这万马奔腾、日新月异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