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小延安”有位“包司令”
点击:时间:2025-02-13
“小延安”有位“包司令”
——新四军“江南办事处”与包厚昌鲜为人知的故事
包宏龙
——新四军“江南办事处”与包厚昌鲜为人知的故事
包宏龙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江海平原雉水大地,有一处,人称“小延安”,它就是南通如皋西乡黄家市老街。当地人都知道,“小延安”是当年新四军“江南办事处”。曾任办事处主任的包厚昌“包司令”,其革命斗争的经历,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新四军“江南办事处”
新四军“江南办事处”是在中国革命特定历史时期和斗争条件下产生的机构。1941年7月,日伪集结1.8万人的兵力,对苏常太地区及锡澄公路以东、铁路以北的锡东、锡北地区进行“清乡”。8月14日,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对苏南东路反“清乡”斗争作出重要指示:六师各旅团要以分区转移对付日伪分区“清乡”为指导原则。无锡地方党组织经认真研究,重新调整了反“清乡”斗争部署:组织上安排政治面目公开的党政干部撤离;军事上,无锡反“清乡”支队及各区常备队武装人员,限期去新四军六师师部报到,随部队撤去苏北;经济上,突击征收夏季公粮,一部分坚壁清野,防止日伪掠夺,一部分转运苏北,以备后用;政治上,广泛散发《告民众书》,稳定群众情绪。
1941年9月,中共路东特委奉命转移到江北黄家市,一位人称“毛四爹”的丁姓人家秘密开展工作。黄家市是如、靖、泰三县交界处的贸易集散地,老街上人来人往,物资流通丰富,群众生活相对富庶,水运交通发达。靖东的新港,是苏北通往上海的商埠,根据地地下党人员、物资往来,均由新港通过,人称“自由港”。黄家市南部日伪力量相对薄弱,向南,通过靖江夏仕港、新港、八圩等,即可渡江到江南,政治、军事、交通上均相对便利。经组织批准,中共路东特委选择黄家市作为根据地,成立新四军江南办事处(中共路东特委、中共澄锡虞中心县委、苏中六地委、中共京沪路东中心县委、中共澄锡虞工委对外的简称)。
黄家市“红色根据地”
江南办事处隔江领导江南地区党的工作,采取军事、政治、经济等多种形式同敌人展开斗争,其威名如同春雷般震耳,响彻江南大地。我方在靖东新港设置税所,非武装人员白天自由进出根据地,地下人员、物资往来,均由新港通过。如西境内,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初具规模,民兵自卫运动蓬勃发展。黄家市改变“清剿”前状态,到处是刀叉棍棒巡逻放哨,遍地有民兵组织盘查,青年、老人、小孩都卷入运动的浪潮。
凭借特殊地理位置和优良的军事、政治、经济条件,江南办事处承担了锡澄虞地区党组织发展革命力量和建立战略支撑点的重任,成为领导锡澄虞地区夺取抗日游击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稳固而坚实的红色根据地。无论是抗日战争敌伪“清乡”斗争最残酷时,还是解放战争国民党军警发动几次重点“清剿”阶段,每当革命遭遇挫折,组织、部队及家属总能及时撤至苏北,通过江南办事处,得到妥善安置。据《如皋人民革命史》记载,江南办事处还曾与如西县民兵总队在江安区的黄家棣附近合办军工四厂,生产手榴弹支援江南地区。
根据党组织安排,江南办事处曾多次组织锡澄虞地区的党政组织骨干,参加党员训练班和武工人员训练班。县区级干部,分批到苏北参加整风学习,提高了政治、军事素质。1948年5月,江南办事处向上级请示,从苏北抽调一定数量干部充实到无锡党组织和武工队担任领导,培训一大批随军南下的骨干力量。1949年3月,在中共华中工委的领导下,江南办事处组织一千余人,承担接管无锡任务的干部大队集中培训任务,并随解放大军渡江南下,接管无锡。此时,江南办事处既是锡澄虞地区革命斗争的最前沿,也是大后方,为革命斗争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包司令“四下江南”
包厚昌,1911年9月29日生于无锡县东亭乡一个贫农家庭。1936年8月参加共产党领导革命工作;先后在新四军南昌办事处,江南抗日义勇军三路连,新四军第六师江南保安司令部警卫一团等地开展工作。1941年7月起,日伪军集中兵力对苏常太地区进行残酷“清乡”,敌我力量悬殊,包厚昌即随新四军渡江,到苏中三分区工作。
1942年2月,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指示澄锡虞中心县委“设法渡江南下,重新打开澄锡虞地区局面”。包厚昌率6名侦察员奉命渡江南下侦察,抽调2个排兵力赴江南展开游击战,并组织地方干部南下恢复群众工作。当年5月,包厚昌率队二下江南,13天里与日伪军打了15仗。此后7个多月中,他们化整为零、分散行动。指战员有的牺牲、负伤,有的掉队、离队,有的甚至变节、叛变。至11月,包厚昌带领的两个排68名勇士,最后只剩下一名排长和两位侦察员再度北撤。二下江南打破了敌人“江南已无新四军”的谎言,鼓舞了当地革命群众的斗志。
1945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新组建的苏中六地委和苏中第六军分区司令部决定,由地委委员兼军分区司令员包厚昌率部第三次下江南。包厚昌引导中下层群众认清敌友,接受共产党领导。不久,以锡澄交界处为中心,形成了有10多万人参加的反抗日伪顽农民大暴动风潮。
1945年6月,为迎接抗日战略大反攻,包厚昌奉命从苏北带领一个主力连四下江南。他们端掉日伪军一些小据点,迫使日伪军不得不龟缩进几个大据点。澄锡虞、苏常太地区抗日游击武装,很快发展到千余人。不久后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包厚昌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战役,率武工队在苏锡常一带坚持斗争,1949年4月随解放军渡江解放和接管无锡。
新四军“江南办事处”从1941年9月成立,到1949年4月完成历史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包厚昌历任无锡市市长、市委书记,江苏省副省长、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等职,1992年2月10日因病在南京逝世。
新四军“江南办事处”
新四军“江南办事处”是在中国革命特定历史时期和斗争条件下产生的机构。1941年7月,日伪集结1.8万人的兵力,对苏常太地区及锡澄公路以东、铁路以北的锡东、锡北地区进行“清乡”。8月14日,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对苏南东路反“清乡”斗争作出重要指示:六师各旅团要以分区转移对付日伪分区“清乡”为指导原则。无锡地方党组织经认真研究,重新调整了反“清乡”斗争部署:组织上安排政治面目公开的党政干部撤离;军事上,无锡反“清乡”支队及各区常备队武装人员,限期去新四军六师师部报到,随部队撤去苏北;经济上,突击征收夏季公粮,一部分坚壁清野,防止日伪掠夺,一部分转运苏北,以备后用;政治上,广泛散发《告民众书》,稳定群众情绪。
1941年9月,中共路东特委奉命转移到江北黄家市,一位人称“毛四爹”的丁姓人家秘密开展工作。黄家市是如、靖、泰三县交界处的贸易集散地,老街上人来人往,物资流通丰富,群众生活相对富庶,水运交通发达。靖东的新港,是苏北通往上海的商埠,根据地地下党人员、物资往来,均由新港通过,人称“自由港”。黄家市南部日伪力量相对薄弱,向南,通过靖江夏仕港、新港、八圩等,即可渡江到江南,政治、军事、交通上均相对便利。经组织批准,中共路东特委选择黄家市作为根据地,成立新四军江南办事处(中共路东特委、中共澄锡虞中心县委、苏中六地委、中共京沪路东中心县委、中共澄锡虞工委对外的简称)。
黄家市“红色根据地”
江南办事处隔江领导江南地区党的工作,采取军事、政治、经济等多种形式同敌人展开斗争,其威名如同春雷般震耳,响彻江南大地。我方在靖东新港设置税所,非武装人员白天自由进出根据地,地下人员、物资往来,均由新港通过。如西境内,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初具规模,民兵自卫运动蓬勃发展。黄家市改变“清剿”前状态,到处是刀叉棍棒巡逻放哨,遍地有民兵组织盘查,青年、老人、小孩都卷入运动的浪潮。
凭借特殊地理位置和优良的军事、政治、经济条件,江南办事处承担了锡澄虞地区党组织发展革命力量和建立战略支撑点的重任,成为领导锡澄虞地区夺取抗日游击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稳固而坚实的红色根据地。无论是抗日战争敌伪“清乡”斗争最残酷时,还是解放战争国民党军警发动几次重点“清剿”阶段,每当革命遭遇挫折,组织、部队及家属总能及时撤至苏北,通过江南办事处,得到妥善安置。据《如皋人民革命史》记载,江南办事处还曾与如西县民兵总队在江安区的黄家棣附近合办军工四厂,生产手榴弹支援江南地区。
根据党组织安排,江南办事处曾多次组织锡澄虞地区的党政组织骨干,参加党员训练班和武工人员训练班。县区级干部,分批到苏北参加整风学习,提高了政治、军事素质。1948年5月,江南办事处向上级请示,从苏北抽调一定数量干部充实到无锡党组织和武工队担任领导,培训一大批随军南下的骨干力量。1949年3月,在中共华中工委的领导下,江南办事处组织一千余人,承担接管无锡任务的干部大队集中培训任务,并随解放大军渡江南下,接管无锡。此时,江南办事处既是锡澄虞地区革命斗争的最前沿,也是大后方,为革命斗争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包司令“四下江南”
包厚昌,1911年9月29日生于无锡县东亭乡一个贫农家庭。1936年8月参加共产党领导革命工作;先后在新四军南昌办事处,江南抗日义勇军三路连,新四军第六师江南保安司令部警卫一团等地开展工作。1941年7月起,日伪军集中兵力对苏常太地区进行残酷“清乡”,敌我力量悬殊,包厚昌即随新四军渡江,到苏中三分区工作。
1942年2月,新四军第六师师长谭震林指示澄锡虞中心县委“设法渡江南下,重新打开澄锡虞地区局面”。包厚昌率6名侦察员奉命渡江南下侦察,抽调2个排兵力赴江南展开游击战,并组织地方干部南下恢复群众工作。当年5月,包厚昌率队二下江南,13天里与日伪军打了15仗。此后7个多月中,他们化整为零、分散行动。指战员有的牺牲、负伤,有的掉队、离队,有的甚至变节、叛变。至11月,包厚昌带领的两个排68名勇士,最后只剩下一名排长和两位侦察员再度北撤。二下江南打破了敌人“江南已无新四军”的谎言,鼓舞了当地革命群众的斗志。
1945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号召,新组建的苏中六地委和苏中第六军分区司令部决定,由地委委员兼军分区司令员包厚昌率部第三次下江南。包厚昌引导中下层群众认清敌友,接受共产党领导。不久,以锡澄交界处为中心,形成了有10多万人参加的反抗日伪顽农民大暴动风潮。
1945年6月,为迎接抗日战略大反攻,包厚昌奉命从苏北带领一个主力连四下江南。他们端掉日伪军一些小据点,迫使日伪军不得不龟缩进几个大据点。澄锡虞、苏常太地区抗日游击武装,很快发展到千余人。不久后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包厚昌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战役,率武工队在苏锡常一带坚持斗争,1949年4月随解放军渡江解放和接管无锡。
新四军“江南办事处”从1941年9月成立,到1949年4月完成历史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包厚昌历任无锡市市长、市委书记,江苏省副省长、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等职,1992年2月10日因病在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