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永不凋零的枫叶

点击:时间:2025-02-13

永不凋零的枫叶

——缅怀军报记者、著名军旅作家龚德
刘德昌 袁志冲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瞬之间,原中国作家协会作家、《解放军报》记者、编辑龚德(笔名枫亚),已离开我们整整6年了。每每深读逝者的遗作,回想到他生前与热心读者、三军战友的一往情深,龚老慈祥的音容笑貌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大家风范,仿佛依然还在战友们的眼前,思念之情恰如此起彼伏的长江东流水……
 枫亚是一名枪林弹雨中幸存下来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老战士、第20军60师文艺干事、志愿军战地记者、《解放军报》资深编辑,更是一名在战火中填写志愿书的共产党员。
在长达70多年的时空领域内,不管是在烽火连天的战场、险象环生的灾区,还是在风平浪静的报社、工作室,枫亚总是在忘我地采访写作,纵然积劳成疾也不愿辍笔。在八十七年的人生旅途中,他所留下的近千万字新闻、文学作品,犹如漫山遍野的红枫林……
枫亚,江苏省启东市(县)向阳镇人,1929年4月生,原名龚元仁,1945年春参加新四军,任浙东游击纵队文化教员;解放战争时期,浙东游击队整编为20军60师,他担任师《战地简报》记者、编辑、文艺干事等职。那时候,龚德只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小青年,为了表达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切、建功立德的心愿,他将姓名按普通话(时为客家话)的谐音更改为“龚德”(“功德”之意),可谓少年壮志不言酬。后来的事实表明,龚德的改名自勉,虽然没有让自己成为挂满军功勋章,被人歌功颂德的战斗英雄,但却激励自己走向了记者生涯、文学之路,演绎成了枫树上的一片红叶……
1950年初冬,龚德随入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出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作为一名战士,他一手拿枪,舍生忘死地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奋勇拼杀;作为一名战地记者,他又拿起笔来,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向祖国人民传递正义之师的胜利捷报,表达渴望世界和平的时代强音。
作为“最可爱的人”,龚德以亲自参战的长津湖战役等为原始素材,回国后废寝忘食、日夜笔耕,成就了中篇小说《向敌后进击》、《北汉江两岸》、《不可侵犯的人们》等作品的初稿。但在作品初版发行前,出版社却遇上怎么署名的新情况:作者龚德认为,笔下所展示的都是值得歌功颂德的人和事,署名“龚德”,难免有借他人之功颂自己之德的质疑,龚德(功德)之实名,不能出现在自己撰写的文学作品中,他说,作家,属于人民,作品,应署笔名。       
据原《新华日报》记者、总编办秘书祖丁远介绍:龚德喜爱落叶乔木枫香树,尤其偏爱那深红色的枫树叶,常把枫树喻为伟大的党和古老的中华民族,把自己喻为枫树上的一片红叶。由此,笔名为“枫亚”的小说集《军营之春》《边防军的眼睛》《大脚沙》系列四部曲以及散文随笔、报告文学《售棉纪事》《绸牡丹》《花城树市》《黄海浪》《骄子》等洋洋洒洒,一版再版。
1955年,龚德调入《解放军战士》杂志社当记者、编辑。1958年调入《解放军报》社后,又在记者编辑的岗位上,整整工作了18个年头,采写了难以计数的新闻通讯、时政要闻、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1975年8月,中原豫南地域发生特大洪灾后,他只身来到驻马店、信阳等地参与抗灾,采访写作。
当时分别在60师警卫连和178团特务连服役的我们俩尽管还不知道军报记者、著名作家枫亚,还是我们启东籍的同乡和同一部队的老战友。但他身先士卒,工作在火线上的战斗风范,让我们深受教益。  
1976年夏天,唐山发生大地震后,枫亚又受报社领导重托,只身奔赴灾区,翔实报道了军民联手抗灾的感人史实。由此可见,不管他是龚元仁还是龚德、枫亚,不管他是记者、编辑、作家,还是军人,龚德就是党和人民这棵大树上的一片红叶。
我们与龚德的相识相知,一是缘于他的文学作品,二是因为都是60师的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分别在启东县委宣传部和基层乡镇工作的我们,在接待下乡调研的南通市文化局副局长龚德时才知道,老少两代三位“三级干部”,原来都曾是60师的兵,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激情油然而生。提起师长毛张苗和178团团长沈树根,龚局长拍着我们的肩头说:“身为英雄部队的退役军人,我们应当继承革命传统,当好改革开放的促进派!”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分别从市委宣传部和农村乡镇机关调入《启东日报社》担任了总编辑和骨干记者,而已经离休了的龚老,却又被南通市委宣传部聘请为市委机关报审读小组指导员。两代老兵三位报人因此而又时常相聚在一起,也让我们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了龚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真正含义:龚老的“铁肩”体现在审读过程中的铁面无私上,纵然是无碍于全文本意的病句错别字、乃至于用错了的标点符号,都会被龚老的“火眼金睛”捉拿归案。
龚老的“妙手”妙就妙在他对家乡记者编辑实践引领和业务辅导上。如1995年夏,龚老发现报社组织的“江海百里行”记者大行动,有走马看花,做表面文章的现象,就自行在审读报纸的职责上,附加了督导记者采访的业务,并会同总编一起,带头重复“江海百里行”,品尝到了“回马枪”上有好文章的味道。1998年初冬,《启东日报》在龚老的悉心指导下,针对“三农问题”开展了“新形势下话组织”的系列报道,以“必须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为主题,先后编发各类稿件16篇,共3万多字,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并获1998年“中国县市报好新闻”一等奖。
龚老的“功德精神”,还体现在引领记者“路见不平,当拔刀相助”的见义勇为上——担任审读组指导员期间,启东籍留美大学生李建刚,在纽约被美国人超速驾驶的轿车撞击身亡,但纽约政府和警方却查处不力,故意庇护事故责任方,拒绝事故经济赔偿。龚老知情后专门从南通赶到启东,要我们以受害人出生地记者的身份,以维护在美华人人权的角度,公开披露事故真相,追索理赔。后来,我们采写的《自由女神像下的生命索赔》一稿,在《中国法制报》等媒体发表后和我驻美大使馆的参与下,死者家属这才得到50万美元的事故赔偿金。
2006年春,启东市文学工作者协会规划创办一本文学期刊《沙地》杂志。筹备组的几个同志专程前往南通登门向龚老汇报工作,得到龚老的热烈支持和悉心指导。以后龚老更是多次往返南通——启东,竭尽全力助推《沙地》破土成长。2009年6月,《沙地》杂志正式出刊,特聘龚德为本刊顾问。2009年《沙地》杂志起步于长江入海口后,一路高歌争鸣在中国地方文化之林,如今,她已连续出刊75期,入选为江苏省文学内刊10强,众多中国作家协会以及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等作家协会的学者、作家、能工巧匠群体,都在《沙地》施展才华,收获硕果。谈及龚德顾问引领《沙地》问世之事,陆汉洲动情地对读者表白说:“假如《沙地》是一棵卓尔超群的枫香树,龚老就是培育枫树成长的园丁,没有园丁的精心关护,哪来的东疆枫树红胜火!”
哦,喜看满目青山枫香树,如火如荼的枫叶永不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