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铁军中的“王鲍”
点击:时间:2025-02-13
铁军中的“王鲍”
——纪念王澄、鲍志椿牺牲八十周年
陈 斌
——纪念王澄、鲍志椿牺牲八十周年
陈 斌
“王鲍”—— 是启东人民对苏中四分区东南警卫团团长王澄、鲍志椿的尊称。“王鲍”是敌人心中的“丧门星”,百姓心中的“保护神”。
80年过去了,人民对“王鲍”念兹在兹,缅怀如初。他俩如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启东百姓的心中。今天,我们回顾英雄短暂而又伟大的一生,更加清楚地看到他俩为党为国为民英勇奋战的不朽功绩和崇高的革命品质。
挥斥方遒,志同道合 ——新四军。
同年出生,同为江苏的鱼米之乡人。
王澄,江苏镇江人,1914年生于上海,长在镇江。
鲍志椿,江苏常熟人,1914年5月8日出生。
同是爱国学生,抗日救亡冲在前。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的“淞沪”战争爆发。
正在镇江中学读高中的王澄,思想进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贴标语、游行宣传成了他的拿手活。
而在无锡师范中学学习的鲍志椿,接受革命思想的教育,也积极投入到抗日活动中。放弃了升大学的机会,一毕业就在无锡任民众夜校教师,开始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同样为追求革命历尽磨难。
王澄在1937年日军进犯上海后,被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派往启东久隆镇防空监视哨工作。目睹日本侵略军蹂躏启东,但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逐渐让王澄心灰意冷,愤然离开哨所。1938年春,怀着抗日报国的决心,毅然加入了由进步青年瞿犊组织的抗日游击大队,任副中队长。
1939年初,大队长瞿犊被国民党杀害,游击队又遭顽军追杀,在此危急关头,王澄毅然率领中队,加入驻海(门)启(东)地区的国民党江苏省常备第八团,编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二纵队五支队四大队,王澄任大队长。
此时的鲍志椿,几经磨难,加入了新四军。
1933年11月,在组织纪念苏联十月革命活动张贴标语时被国民党军警逮捕,先后关押在无锡第三监狱、苏州反省院,受尽了非人的折磨。1934年12月出狱后说“一年二个月的监狱生涯,胜读十年书啊,身体虽遭到摧残,但革命意志锻炼得更加坚强了”。1936年3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6年底被学校开除。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奉党组织指示,回常熟组织成立“王庄抗敌后援会”,宣传抗日,劝募支前。1938年常熟沦陷后到上海慈愿、泰利两处难民收容所工作,动员青年难民参军抗日。随后他组队去皖南泾县参加新四军教导大队,正式加入了新四军。
团结抗日,王、鲍三次握手,终成亲密战友。
1939年秋,鲍志椿任苏北新四军挺进一纵队四团民运科长。为了团结、争取国民党各派系中的抗日进步力量,中共江北特委、苏北特委和新四军挺进纵队联合派鲍志椿等党员到泰州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部的第二纵队开展统战工作。鲍志椿任二纵队政工人员训练班政治教官和连队工作科科长。王、鲍第一次相识握手于泰州。在政训中,鲍志椿动员国民党所属游击队王澄等部参加新四军。王澄也积极向共产党组织靠拢,1939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2月,王澄任第四大队中共分支部委员。
1940年4月,鲍志椿返回新四军,任挺进纵队政治部秘书。
1940年7月下旬,王澄所部正式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苏皖支队第五团,王澄任团长,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10月4日,王澄率部参加了著名的黄桥决战后,部队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第五团,奉命挺进通如海启地区,执行开辟敌后根据地的任务。11月,与通崇(明)海启人民抗日自卫队合编为江苏省苏中四区三旅,任副旅长兼第五团团长。12月,率部参加了掘港保卫战。
1941年初,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第五团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第八团,王澄任团长。鲍志椿从纵队政治部调任八团政治处主任,实现了与王澄的第二次握手。
1943年初,王澄调任东南警卫团团长,12月兼任东南行署主任。负责东南(启东、海门)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鲍志椿也于1943年3月由军分区宣传科长调任东南县委副书记兼东南警卫团副政委。1944年6月任县委书记兼东南警卫团政委。实现了两人的第三次握手,成了抗日战争中生死与共的亲密战友。
同日殉国,血洒启东——真英雄。
在苏中军区粟裕司令员和苏中四分区的领导下,王澄、鲍志椿成了驰骋东南大地的抗日骁将,率领东南警卫团积极开展“反清乡”斗争,英勇善战,屡创敌军,被日伪军视为四分区中的“两只下山虎”。
1943年4月初,日伪军开始在苏中四分区实施“清乡”。1943年7月1日晚上,在县委的领导下,东南警卫团精心组织了通海启地区声势浩大的“火烧竹篱笆”运动,冲天大火绵延数百里,使日伪军惨淡经营了三个多月的竹篱笆封锁墙化为灰烬。吹响了反“清乡”的号角。
1943年9月2日,王澄、鲍志椿以东南人民自卫总队部的名义,发布开展“九一八”游击运动的命令。在半个月内,王澄、鲍志椿指挥区队、民兵2800余人,拔除了敌据点12处,作战81次,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清乡”斗争高潮。10月8日,王澄、鲍志椿又率部攻克新港镇据点。接着又围攻聚阳镇伪军,迫使伪军撤走,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1944年1月,苏中四分区的反“清乡”斗争进入了极其艰难的阶段,中共苏中四地委遵循苏中区党委书记粟裕关于“公开与隐蔽、合法与秘密相结合,坚持原地武装斗争”的指示,领导东南警卫团等所属武装力量以坚持原地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像一把尖刀一样,牢牢地插在东南大地上。
1944年春,敌人在第一期“清乡”和延期“清乡”均告失败后,又搞了个“高度强化清乡”。为了从战略上赢得主动,东南警卫团发动了春季攻势。首战竖河镇。迫使敌人弃守而逃。接着,在朱家饭店战斗中,东南警卫团又一举歼灭了日军的一个小分队,消灭了10余人。在以后半个月中,同日军打仗十多次,打死、打伤日军30多人。东南警卫团威名大震,敌人闻风丧胆,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电台侦听、密探跟踪、收买汉奸,用多种手段刺探东南警卫团的行踪。
1944年12月25日,王澄、鲍志椿率东南警卫团团部和县委、行署机关宿营于聚星镇东北边的巴掌镇巴西村附近乡下。26号早上,侦察员报告,从聚星镇据点来了20多名伪军,王、鲍立即命令团部一排潜伏于东南河头进入战斗,团部、县委行署机关疏散转移。但由于部队电台被日军侦悉,日伪军重重包围了团部、行署机关,伪军的出现只是诱饵。王澄和鲍志椿二人站在村外芦苇丛旁布置作战行动时,被早已埋伏在附近的日军发现,二人同时中弹牺牲,时年30岁。他俩为东南地区的抗战反“清乡”斗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血沃启东,捐躯东疆,东南人民无不为此哀痛。
2015年8月,王澄、鲍志椿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缅怀先烈,继承遗志——新征程。
80年来,王鲍烈士的故事在启东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其对党忠诚、革命坚定、作战勇敢、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的民族气节,已内化成了启东人民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迈向新征程的红色牵引,外化为追求“强、富、美、高”新启东的强大动力。
为传承红色基因,1989年12月王鲍烈士纪念馆竣工。王澄、鲍志椿的老上级,中央领导姬鹏飞、陈丕显分别题写的“王澄鲍志椿烈士纪念碑”“王鲍烈士纪念馆”格外苍劲有力、熠熠生辉。与王澄、鲍志椿共同战斗过的省市领导洪泽、姚力和赵一德也都前来瞻仰并题词。
红色教育已成为主旋律,启东把全市以英烈命名的119个村镇、25个主要革命遗迹遗址和纪念设施、3384名烈士录中感人至深的故事融为了鲜亮系统的活教材,形成了传承红色基因,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启东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正成为一颗千姿百态、风华正茂、熠熠发光的“江之委海之端”的明珠。
英雄“王鲍”安息吧!启东人民将继承你们的遗志,完成你们未竟的事业,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踏着你们的血迹砥砺前进,不断开创新的征程。
英雄“王鲍”永垂不朽!
80年过去了,人民对“王鲍”念兹在兹,缅怀如初。他俩如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启东百姓的心中。今天,我们回顾英雄短暂而又伟大的一生,更加清楚地看到他俩为党为国为民英勇奋战的不朽功绩和崇高的革命品质。
挥斥方遒,志同道合 ——新四军。
同年出生,同为江苏的鱼米之乡人。
王澄,江苏镇江人,1914年生于上海,长在镇江。
鲍志椿,江苏常熟人,1914年5月8日出生。
同是爱国学生,抗日救亡冲在前。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的“淞沪”战争爆发。
正在镇江中学读高中的王澄,思想进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贴标语、游行宣传成了他的拿手活。
而在无锡师范中学学习的鲍志椿,接受革命思想的教育,也积极投入到抗日活动中。放弃了升大学的机会,一毕业就在无锡任民众夜校教师,开始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同样为追求革命历尽磨难。
王澄在1937年日军进犯上海后,被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派往启东久隆镇防空监视哨工作。目睹日本侵略军蹂躏启东,但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逐渐让王澄心灰意冷,愤然离开哨所。1938年春,怀着抗日报国的决心,毅然加入了由进步青年瞿犊组织的抗日游击大队,任副中队长。
1939年初,大队长瞿犊被国民党杀害,游击队又遭顽军追杀,在此危急关头,王澄毅然率领中队,加入驻海(门)启(东)地区的国民党江苏省常备第八团,编为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二纵队五支队四大队,王澄任大队长。
此时的鲍志椿,几经磨难,加入了新四军。
1933年11月,在组织纪念苏联十月革命活动张贴标语时被国民党军警逮捕,先后关押在无锡第三监狱、苏州反省院,受尽了非人的折磨。1934年12月出狱后说“一年二个月的监狱生涯,胜读十年书啊,身体虽遭到摧残,但革命意志锻炼得更加坚强了”。1936年3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6年底被学校开除。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奉党组织指示,回常熟组织成立“王庄抗敌后援会”,宣传抗日,劝募支前。1938年常熟沦陷后到上海慈愿、泰利两处难民收容所工作,动员青年难民参军抗日。随后他组队去皖南泾县参加新四军教导大队,正式加入了新四军。
团结抗日,王、鲍三次握手,终成亲密战友。
1939年秋,鲍志椿任苏北新四军挺进一纵队四团民运科长。为了团结、争取国民党各派系中的抗日进步力量,中共江北特委、苏北特委和新四军挺进纵队联合派鲍志椿等党员到泰州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部的第二纵队开展统战工作。鲍志椿任二纵队政工人员训练班政治教官和连队工作科科长。王、鲍第一次相识握手于泰州。在政训中,鲍志椿动员国民党所属游击队王澄等部参加新四军。王澄也积极向共产党组织靠拢,1939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0年2月,王澄任第四大队中共分支部委员。
1940年4月,鲍志椿返回新四军,任挺进纵队政治部秘书。
1940年7月下旬,王澄所部正式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苏皖支队第五团,王澄任团长,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10月4日,王澄率部参加了著名的黄桥决战后,部队改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第五团,奉命挺进通如海启地区,执行开辟敌后根据地的任务。11月,与通崇(明)海启人民抗日自卫队合编为江苏省苏中四区三旅,任副旅长兼第五团团长。12月,率部参加了掘港保卫战。
1941年初,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第五团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第八团,王澄任团长。鲍志椿从纵队政治部调任八团政治处主任,实现了与王澄的第二次握手。
1943年初,王澄调任东南警卫团团长,12月兼任东南行署主任。负责东南(启东、海门)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鲍志椿也于1943年3月由军分区宣传科长调任东南县委副书记兼东南警卫团副政委。1944年6月任县委书记兼东南警卫团政委。实现了两人的第三次握手,成了抗日战争中生死与共的亲密战友。
同日殉国,血洒启东——真英雄。
在苏中军区粟裕司令员和苏中四分区的领导下,王澄、鲍志椿成了驰骋东南大地的抗日骁将,率领东南警卫团积极开展“反清乡”斗争,英勇善战,屡创敌军,被日伪军视为四分区中的“两只下山虎”。
1943年4月初,日伪军开始在苏中四分区实施“清乡”。1943年7月1日晚上,在县委的领导下,东南警卫团精心组织了通海启地区声势浩大的“火烧竹篱笆”运动,冲天大火绵延数百里,使日伪军惨淡经营了三个多月的竹篱笆封锁墙化为灰烬。吹响了反“清乡”的号角。
1943年9月2日,王澄、鲍志椿以东南人民自卫总队部的名义,发布开展“九一八”游击运动的命令。在半个月内,王澄、鲍志椿指挥区队、民兵2800余人,拔除了敌据点12处,作战81次,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清乡”斗争高潮。10月8日,王澄、鲍志椿又率部攻克新港镇据点。接着又围攻聚阳镇伪军,迫使伪军撤走,狠狠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1944年1月,苏中四分区的反“清乡”斗争进入了极其艰难的阶段,中共苏中四地委遵循苏中区党委书记粟裕关于“公开与隐蔽、合法与秘密相结合,坚持原地武装斗争”的指示,领导东南警卫团等所属武装力量以坚持原地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像一把尖刀一样,牢牢地插在东南大地上。
1944年春,敌人在第一期“清乡”和延期“清乡”均告失败后,又搞了个“高度强化清乡”。为了从战略上赢得主动,东南警卫团发动了春季攻势。首战竖河镇。迫使敌人弃守而逃。接着,在朱家饭店战斗中,东南警卫团又一举歼灭了日军的一个小分队,消灭了10余人。在以后半个月中,同日军打仗十多次,打死、打伤日军30多人。东南警卫团威名大震,敌人闻风丧胆,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电台侦听、密探跟踪、收买汉奸,用多种手段刺探东南警卫团的行踪。
1944年12月25日,王澄、鲍志椿率东南警卫团团部和县委、行署机关宿营于聚星镇东北边的巴掌镇巴西村附近乡下。26号早上,侦察员报告,从聚星镇据点来了20多名伪军,王、鲍立即命令团部一排潜伏于东南河头进入战斗,团部、县委行署机关疏散转移。但由于部队电台被日军侦悉,日伪军重重包围了团部、行署机关,伪军的出现只是诱饵。王澄和鲍志椿二人站在村外芦苇丛旁布置作战行动时,被早已埋伏在附近的日军发现,二人同时中弹牺牲,时年30岁。他俩为东南地区的抗战反“清乡”斗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血沃启东,捐躯东疆,东南人民无不为此哀痛。
2015年8月,王澄、鲍志椿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缅怀先烈,继承遗志——新征程。
80年来,王鲍烈士的故事在启东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其对党忠诚、革命坚定、作战勇敢、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的民族气节,已内化成了启东人民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迈向新征程的红色牵引,外化为追求“强、富、美、高”新启东的强大动力。
为传承红色基因,1989年12月王鲍烈士纪念馆竣工。王澄、鲍志椿的老上级,中央领导姬鹏飞、陈丕显分别题写的“王澄鲍志椿烈士纪念碑”“王鲍烈士纪念馆”格外苍劲有力、熠熠生辉。与王澄、鲍志椿共同战斗过的省市领导洪泽、姚力和赵一德也都前来瞻仰并题词。
红色教育已成为主旋律,启东把全市以英烈命名的119个村镇、25个主要革命遗迹遗址和纪念设施、3384名烈士录中感人至深的故事融为了鲜亮系统的活教材,形成了传承红色基因,见贤思齐的良好风尚。启东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正成为一颗千姿百态、风华正茂、熠熠发光的“江之委海之端”的明珠。
英雄“王鲍”安息吧!启东人民将继承你们的遗志,完成你们未竟的事业,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踏着你们的血迹砥砺前进,不断开创新的征程。
英雄“王鲍”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