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历史研究
四渡赤水:长征路上的不朽传奇与时代启示
点击:时间:2025-08-17
四渡赤水:长征路上的不朽传奇与时代启示
蒋玉武
蒋玉武
长征初期,红军行动迟缓,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付出了惨重代价,人员折损过半。然而,此时 “左” 倾领导者仍不顾敌人重兵堵截的严峻形势,顽固地坚持按原定计划向湘西前进,企图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若继续执行这一错误计划,红军极有可能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改向敌人防御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他的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中央红军在占领湖南西南边境的通道城后,迅速向贵州进发,并于1935年 1月7日一举攻占遵义城。随后,党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路线,撤销了王明 “左”倾机会主义者的领导职务,改组了中央书记处和军委,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这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为红军摆脱困境、走向胜利提供了关键的领导保障。
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将中央红军消灭在长征途中。蒋介石的嫡系薛岳派重兵从江西一直追击到贵州,川滇黔湘等省军阀以及其他杂牌部队也纷纷从四面八方向中央红军合围,他们企图在长江以南、乌江以北地区将红军一网打尽。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毛泽东根据敌人的兵力部署和战场态势,决定中央红军在宜宾、泸州之间或宜宾上游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反攻创造条件。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毛泽东命令川陕根据地的四方面军以部分兵力积极南下,牵制川军主力,使长江一带敌军兵力空虚,利于中央红军渡江;同时命令湘鄂川黔根据地的二、六军团向东出击,牵制敌人于长江下游,策应一、四方面军作战。然而,蒋介石也察觉到了红军的意图,迅速调集重兵进行围堵,一场激烈的生死较量即将拉开帷幕。
一渡赤水:避实击虚,转兵扎西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向赤水进发,计划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进入四川建立根据地。左路纵队红三军团负责进占土城东南的回龙场、临江场、周家场等地;中央纵队和红五、红九军团负责攻占三元场、习水;右路纵队红一军团负责攻占土城,占领赤水城东南的旺隆场、复兴场。1月 20日,中革军委下达《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明确中央红军的战略目标是 “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争取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具体行动目标是先夺取赤水县城作为渡江的桥头堡,然后强渡长江。
然而,四川军阀刘湘早已料到红军入川的战略意图,派麾下郭勋祺旅等精锐部队进击中央红军。1月24日,红一军团前锋部队占领土城镇。25日,红一师沿赤水河右岸经葫市、金沙、旺隆场,进至赤水市附近的黄陂洞、七里坎,红二师沿赤水河左岸进到复兴场,两路红军配合进攻赤水县城。26 日,红一师在七里坎、黄陂洞与川军章安平旅遭遇,红二师在复兴场与川军达凤岗旅遭遇。由于川军武器精良且占据有利地形,两路红军虽奋勇激战,但未能突破敌人防线,遂主动撤军。
至1月7日,各路红军都已抵达赤水河畔的土城地区。郭勋祺旅等屯兵于土城附近的青杠坡地带,阻击中央红军。中央红军原本认为郭勋祺旅是4个团 6、7千人的兵力,但实际却是6个团约万人的兵力。1月28日清晨,红三、红五军团主动对郭勋祺旅发动攻击。战斗异常激烈,郭勋祺旅凭借优势兵力和有利地形顽强抵抗,红军虽英勇奋战,但未能取得战果。红五军团背靠赤水,前临劲敌,战场形势极为艰难。关键时刻,红军总司令朱德亲临战场指挥战斗,干部团和红一军团及时增援,终于打退郭勋祺旅的进攻。但土城战斗持续至当晚,双方形成对峙局面。此时,中央红军前有川军精锐的阻击,后有川军章安平旅、达凤岗旅的追击部队正在赶来。毛泽东立即召集中革军委主要领导开会,指出土城之战不能再打下去,原因包括地形不利、敌人援军将至、消耗战对红军不利等。他建议撤销原定由泸州至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方案,改由土城渡过赤水河西进。当晚,朱德、刘伯承留前线指挥战斗,周恩来负责于29日拂晓前架好浮桥。会后,朱德签发了《红军西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要求红军野战部队于29日拂晓前摆脱接战之敌,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县南部前进。
1月29日凌晨,红军主力开始西渡赤水河。红一、红九军团和中革军委纵队第二、第三梯队、干部团等为右纵队,从猿猴场渡河;中革军委纵队第一梯队、第五师等为中央纵队,由土城下游浮桥过河;红五、红三军团直属队及第四师为左纵队,由土城上游浮桥渡河。当日拂晓,中央红军全部渡过赤水河,随即炸掉浮桥和渡河设备。渡过赤水后,红军分成左右两路纵队,进入川南古蔺县境。左路纵队由军委纵队、红三、五、九军团组成,渡过古蔺河,经太平、白沙等地进入古蔺县;右路纵队由红一军团组成,经古蔺店子坝、大寨等地,向叙永县的三岔河前进。红军一渡赤水,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暂时摆脱了被动局面,为后续行动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二渡赤水:回师东进,遵义大捷
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川南后,刘湘任命潘文华为川南 “剿总” 指挥,将其所部36个团布防于赤水、古蔺、叙永一带,严密封锁长江,全力阻拦中央红军北渡长江。1935年2 月2日,蒋介石组建了以何键为总司令的第一路军,负责控制乌江东岸沿河、印江等地,防止中央红军东进;另组建了由滇军、黔军等组成的第二路军,以龙云为总司令,薛岳为前线总指挥,任务是追击中央红军,妄图在川军配合下,围歼红军于叙永、赤水以西,长江以南,横江以东的地区。
面对敌人的重重围堵,中央红军右路纵队红二师进攻叙永城,屡攻不克,红一师在三岔河遭追兵截击。面对不利形势,右路纵队撤出战斗,西进与左路纵队会合。3 日至 6 日,中央红军继续西进,在叙永、毛坝、大坝等地与川军多次交锋。同时,川军约五个旅向古宋、叙永地区集结,阻止红军进入长宁、兴文、琪县、筠连、高县、庆符等县;郭勋祺率三个旅又一个团,追击中央红军。因叙永城被川军占据,中央红军北渡长江的通道被切断,进入四川的战略目的难以实现。
1935年2月6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一、三军团向云南省扎西地区移动。至2月28 日,中央红军主力都已集结于扎西地区。次日,中革军委在扎西县城召开扩大会议,史称扎西会议。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 “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 的战略方针。这一决策极具战略眼光,他敏锐地洞察到敌人对红军包围圈最薄弱的部分是位于黔北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此时,获悉中央红军停驻于扎西地区,蒋介石集结重兵,挥师滇东北。2月 10日,中革军委下令部队于11日起转移到雪山关及其以西地域,并准备以薛岳兵团及黔军为主要作战目标。次日,中央红军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开始东进。
2月18日至20日,中央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东渡赤水河,再次进入贵州。红军兼程疾进,乘桐梓、遵义地区守敌兵力薄弱之际,发起了遵义之战。24 日,红军占领桐梓,25 日一举突破地形险峻的娄山关,28 日再占遵义。在遵义等地的战斗中,中央红军击溃与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 余人,俘敌3000余人,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遵义大捷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充分展示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红军顽强的战斗精神。
三渡赤水:将计就计,迷惑敌军
红军获得遵义大捷后,蒋介石恼羞成怒,急忙飞到重庆 “督战”。他把进攻中央红军根据地的堡垒政策又搬了出来,妄图以堡垒主义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实行南北夹击,压迫红军于遵义、鸭溪狭窄地区。毛泽东洞察秋毫,将计就计,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佯装进攻,以诱使更多敌人前来围集,为摆脱敌人埋下了伏笔。
3月5日起,红军以一部兵力依托桐梓、遵义之线的有利地形,吸引川军向东,而主力由遵义地区西进白腊坎、长干山等地区寻求歼敌之机。当敌重新逼近时,为了进一步迷惑敌人,在运动中寻求歼敌机会,毛泽东率红军于 3月16日突然经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佯作北渡长江姿态。整个战役中,国民党军的威胁时刻存在,红军兵力仅有 3 万余人,而国民党军超过 40 万,且红军缺少补给,国民党军齐装满员,双方力量悬殊极大。但毛泽东积极谋划营造态势,指挥红军通过持续运动的方式,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或声东击西、或释放烟幕、或派出佯兵,不断地制造出虚假状况,并利用电台适时掌握敌情变化,让红军知己知彼,让敌军陷入重重迷雾,无法摸清红军的真实态势,再度赢得主动。
四渡赤水:出其不意,跳出重围
三渡赤水后,红军再次进入川南,敌仍然判断红军要北渡长江,各路敌军再向川南进击。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乘敌不备,折而向东,并以一个团伪装成红军主力佯攻古蔺等地,诱敌向西。各路国民党军抓紧时间汇聚,准备在古蔺等地包围红军,却不料红军已秘密神速行动,回师东进。红军于3月21日晚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等第四次渡过赤水河,调头南下,恰好与北上之敌相背而行,于28日突破鸭溪至白腊坎间敌封锁线,31日南渡乌江,兵指贵阳,把追敌远远甩在身后。随后,红军佯攻贵阳以逼迫蒋介石调集云南的兵力,待云南兵力空虚后于4月9日转进云南。在云南,中央红军多部伪装成国民党军队,轻取禄劝、武定、元谋等县,抵达金沙河畔。至 5月9日,中央红军已全部渡过金沙江。自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奠定胜利基石
四渡赤水战役在长征胜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堪称是长征胜利的关键基石。
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它是红军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转折点。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以其卓越的军事智慧和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指挥红军在敌人重兵集团之间巧妙穿插、迂回作战,通过不断制造假象、调动敌人,使红军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战例,为红军后续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从红军力量保存方面而言,四渡赤水战役有效地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通过四渡赤水这样灵活机动的战略转移和巧妙的战斗部署,红军避免了与敌人的正面决战,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战略利益,成功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 中央红军的核心力量。
从军心士气提升层面来说,四渡赤水战役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增强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遵义大捷以及四渡赤水过程中的一系列胜利,让红军将士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感受到了正确军事指挥的力量,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战斗热情和革命意志。
通过四渡赤水,红军成功跳出了敌人预设的包围圈,打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为实现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以及最终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明确了红军长征的前进方向,使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发布:蒋玉五
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力主改向敌人防御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他的正确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中央红军在占领湖南西南边境的通道城后,迅速向贵州进发,并于1935年 1月7日一举攻占遵义城。随后,党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会议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路线,撤销了王明 “左”倾机会主义者的领导职务,改组了中央书记处和军委,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这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为红军摆脱困境、走向胜利提供了关键的领导保障。
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将中央红军消灭在长征途中。蒋介石的嫡系薛岳派重兵从江西一直追击到贵州,川滇黔湘等省军阀以及其他杂牌部队也纷纷从四面八方向中央红军合围,他们企图在长江以南、乌江以北地区将红军一网打尽。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毛泽东根据敌人的兵力部署和战场态势,决定中央红军在宜宾、泸州之间或宜宾上游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反攻创造条件。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毛泽东命令川陕根据地的四方面军以部分兵力积极南下,牵制川军主力,使长江一带敌军兵力空虚,利于中央红军渡江;同时命令湘鄂川黔根据地的二、六军团向东出击,牵制敌人于长江下游,策应一、四方面军作战。然而,蒋介石也察觉到了红军的意图,迅速调集重兵进行围堵,一场激烈的生死较量即将拉开帷幕。
一渡赤水:避实击虚,转兵扎西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向赤水进发,计划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进入四川建立根据地。左路纵队红三军团负责进占土城东南的回龙场、临江场、周家场等地;中央纵队和红五、红九军团负责攻占三元场、习水;右路纵队红一军团负责攻占土城,占领赤水城东南的旺隆场、复兴场。1月 20日,中革军委下达《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明确中央红军的战略目标是 “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争取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具体行动目标是先夺取赤水县城作为渡江的桥头堡,然后强渡长江。
然而,四川军阀刘湘早已料到红军入川的战略意图,派麾下郭勋祺旅等精锐部队进击中央红军。1月24日,红一军团前锋部队占领土城镇。25日,红一师沿赤水河右岸经葫市、金沙、旺隆场,进至赤水市附近的黄陂洞、七里坎,红二师沿赤水河左岸进到复兴场,两路红军配合进攻赤水县城。26 日,红一师在七里坎、黄陂洞与川军章安平旅遭遇,红二师在复兴场与川军达凤岗旅遭遇。由于川军武器精良且占据有利地形,两路红军虽奋勇激战,但未能突破敌人防线,遂主动撤军。
至1月7日,各路红军都已抵达赤水河畔的土城地区。郭勋祺旅等屯兵于土城附近的青杠坡地带,阻击中央红军。中央红军原本认为郭勋祺旅是4个团 6、7千人的兵力,但实际却是6个团约万人的兵力。1月28日清晨,红三、红五军团主动对郭勋祺旅发动攻击。战斗异常激烈,郭勋祺旅凭借优势兵力和有利地形顽强抵抗,红军虽英勇奋战,但未能取得战果。红五军团背靠赤水,前临劲敌,战场形势极为艰难。关键时刻,红军总司令朱德亲临战场指挥战斗,干部团和红一军团及时增援,终于打退郭勋祺旅的进攻。但土城战斗持续至当晚,双方形成对峙局面。此时,中央红军前有川军精锐的阻击,后有川军章安平旅、达凤岗旅的追击部队正在赶来。毛泽东立即召集中革军委主要领导开会,指出土城之战不能再打下去,原因包括地形不利、敌人援军将至、消耗战对红军不利等。他建议撤销原定由泸州至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方案,改由土城渡过赤水河西进。当晚,朱德、刘伯承留前线指挥战斗,周恩来负责于29日拂晓前架好浮桥。会后,朱德签发了《红军西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要求红军野战部队于29日拂晓前摆脱接战之敌,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县南部前进。
1月29日凌晨,红军主力开始西渡赤水河。红一、红九军团和中革军委纵队第二、第三梯队、干部团等为右纵队,从猿猴场渡河;中革军委纵队第一梯队、第五师等为中央纵队,由土城下游浮桥过河;红五、红三军团直属队及第四师为左纵队,由土城上游浮桥渡河。当日拂晓,中央红军全部渡过赤水河,随即炸掉浮桥和渡河设备。渡过赤水后,红军分成左右两路纵队,进入川南古蔺县境。左路纵队由军委纵队、红三、五、九军团组成,渡过古蔺河,经太平、白沙等地进入古蔺县;右路纵队由红一军团组成,经古蔺店子坝、大寨等地,向叙永县的三岔河前进。红军一渡赤水,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暂时摆脱了被动局面,为后续行动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二渡赤水:回师东进,遵义大捷
红军一渡赤水进入川南后,刘湘任命潘文华为川南 “剿总” 指挥,将其所部36个团布防于赤水、古蔺、叙永一带,严密封锁长江,全力阻拦中央红军北渡长江。1935年2 月2日,蒋介石组建了以何键为总司令的第一路军,负责控制乌江东岸沿河、印江等地,防止中央红军东进;另组建了由滇军、黔军等组成的第二路军,以龙云为总司令,薛岳为前线总指挥,任务是追击中央红军,妄图在川军配合下,围歼红军于叙永、赤水以西,长江以南,横江以东的地区。
面对敌人的重重围堵,中央红军右路纵队红二师进攻叙永城,屡攻不克,红一师在三岔河遭追兵截击。面对不利形势,右路纵队撤出战斗,西进与左路纵队会合。3 日至 6 日,中央红军继续西进,在叙永、毛坝、大坝等地与川军多次交锋。同时,川军约五个旅向古宋、叙永地区集结,阻止红军进入长宁、兴文、琪县、筠连、高县、庆符等县;郭勋祺率三个旅又一个团,追击中央红军。因叙永城被川军占据,中央红军北渡长江的通道被切断,进入四川的战略目的难以实现。
1935年2月6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一、三军团向云南省扎西地区移动。至2月28 日,中央红军主力都已集结于扎西地区。次日,中革军委在扎西县城召开扩大会议,史称扎西会议。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 “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 的战略方针。这一决策极具战略眼光,他敏锐地洞察到敌人对红军包围圈最薄弱的部分是位于黔北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此时,获悉中央红军停驻于扎西地区,蒋介石集结重兵,挥师滇东北。2月 10日,中革军委下令部队于11日起转移到雪山关及其以西地域,并准备以薛岳兵团及黔军为主要作战目标。次日,中央红军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开始东进。
2月18日至20日,中央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东渡赤水河,再次进入贵州。红军兼程疾进,乘桐梓、遵义地区守敌兵力薄弱之际,发起了遵义之战。24 日,红军占领桐梓,25 日一举突破地形险峻的娄山关,28 日再占遵义。在遵义等地的战斗中,中央红军击溃与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8个团,毙伤敌2400 余人,俘敌3000余人,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遵义大捷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充分展示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红军顽强的战斗精神。
三渡赤水:将计就计,迷惑敌军
红军获得遵义大捷后,蒋介石恼羞成怒,急忙飞到重庆 “督战”。他把进攻中央红军根据地的堡垒政策又搬了出来,妄图以堡垒主义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实行南北夹击,压迫红军于遵义、鸭溪狭窄地区。毛泽东洞察秋毫,将计就计,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佯装进攻,以诱使更多敌人前来围集,为摆脱敌人埋下了伏笔。
3月5日起,红军以一部兵力依托桐梓、遵义之线的有利地形,吸引川军向东,而主力由遵义地区西进白腊坎、长干山等地区寻求歼敌之机。当敌重新逼近时,为了进一步迷惑敌人,在运动中寻求歼敌机会,毛泽东率红军于 3月16日突然经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佯作北渡长江姿态。整个战役中,国民党军的威胁时刻存在,红军兵力仅有 3 万余人,而国民党军超过 40 万,且红军缺少补给,国民党军齐装满员,双方力量悬殊极大。但毛泽东积极谋划营造态势,指挥红军通过持续运动的方式,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或声东击西、或释放烟幕、或派出佯兵,不断地制造出虚假状况,并利用电台适时掌握敌情变化,让红军知己知彼,让敌军陷入重重迷雾,无法摸清红军的真实态势,再度赢得主动。
四渡赤水:出其不意,跳出重围
三渡赤水后,红军再次进入川南,敌仍然判断红军要北渡长江,各路敌军再向川南进击。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乘敌不备,折而向东,并以一个团伪装成红军主力佯攻古蔺等地,诱敌向西。各路国民党军抓紧时间汇聚,准备在古蔺等地包围红军,却不料红军已秘密神速行动,回师东进。红军于3月21日晚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等第四次渡过赤水河,调头南下,恰好与北上之敌相背而行,于28日突破鸭溪至白腊坎间敌封锁线,31日南渡乌江,兵指贵阳,把追敌远远甩在身后。随后,红军佯攻贵阳以逼迫蒋介石调集云南的兵力,待云南兵力空虚后于4月9日转进云南。在云南,中央红军多部伪装成国民党军队,轻取禄劝、武定、元谋等县,抵达金沙河畔。至 5月9日,中央红军已全部渡过金沙江。自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奠定胜利基石
四渡赤水战役在长征胜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堪称是长征胜利的关键基石。
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它是红军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转折点。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以其卓越的军事智慧和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指挥红军在敌人重兵集团之间巧妙穿插、迂回作战,通过不断制造假象、调动敌人,使红军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战例,为红军后续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从红军力量保存方面而言,四渡赤水战役有效地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通过四渡赤水这样灵活机动的战略转移和巧妙的战斗部署,红军避免了与敌人的正面决战,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战略利益,成功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 中央红军的核心力量。
从军心士气提升层面来说,四渡赤水战役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增强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遵义大捷以及四渡赤水过程中的一系列胜利,让红军将士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感受到了正确军事指挥的力量,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战斗热情和革命意志。
通过四渡赤水,红军成功跳出了敌人预设的包围圈,打乱了敌人的战略部署,为实现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以及最终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明确了红军长征的前进方向,使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发布:蒋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