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海防武装在反“清乡” 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点击:时间:2019-03-15
 
海防武装在反“清乡”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我们在学习研究和宣传苏中抗日斗争的历史时,始终感到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这一历史事件是一项应该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的重要课题。因为,当年苏中四分区军民夺取反“清乡”斗争胜利的这一历史事件,不仅震惊了中外,而且已载入《中共党史大事年表》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册。继续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这一历史事件,对于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回顾近几年来对这方面开展学习研究和宣传的情况看,在学习研究和宣传当年苏中四分区军民夺取反“清乡”斗争胜利的各要素中,忽视了对海防武装力量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故此,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现以海防武装在反“清乡”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题写一文,以表示对当年海防武装力量中为夺取反“清乡”斗争胜利作出贡献的革命先辈们的缅怀和崇敬。
一、海防武装的建立,为反“清乡”斗争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0年5月,陈毅、粟裕率部渡江北上,执行发展苏北的战略任务。同年10月,在打垮了韩德勤的10万人马,夺取了黄桥决战的胜利,使整个苏北的抗日局面大大改观之后,遵照毛主席《放手发动抗日力量,抵抗反共反顽固派的进攻》的指示精神,立即着手准备进军黄海之滨,开辟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11月上旬,我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在司令员陶勇、政委刘先胜、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四位领导的率领下,继续东进,直插南通、如东、海门、启东地区。1941年春天,在此地正式建立了苏中军区第四分区司令部。从此,这块地方就称为“苏中军区第四分区”(简称苏中四分区)。苏中四分区下辖的通如启海地区面积四千多平方公里,既扼长江下游要冲,又有较长的海岸线,地形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刃紧逼着日伪的军事与政治重镇上海和南京。所以,我新四军挥师东进,让侵华日军寝食不安。于是,日寇为摧毁我党领导的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的统治,并维护它在长江下游的交通安全,从1941年7月开始,在对苏南地区实施“清乡”的同时,也屡出重兵,对我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大扫荡,抢占了主要城镇,建立据点,封锁主要道路。尤其是对我苏中四分区,日军调集其精锐的侵华部队,先后进行了一年多的反复围剿。并准备在对苏南实施“清乡”之后,对我苏中四分区实施“清乡”。
过去建立根据地,一般背后有大山作依靠,以山作掩护与敌人进行周旋。可现在我新四军是临江濒海,在这一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作战,既没有高山峻岭作掩护,也没有茂密的森林作屏障。由于苏中抗日根据地东濒黄海,西临长江,南边与日伪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隔江对峙,处于临江背海的作战形势。又由于这里是平原水网地带,有利于日军的车船等现代化交通工具作战,敌欺我新四军没有海军,妄图以优势兵力、兵器将我新四军逼入海边予以歼灭。所以,敌后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粉碎日伪的疯狂扫荡和围剿,建立巩固的苏中抗日根据地,尤其是如何抓紧做好反“清乡”斗争的准备,这是摆在粟裕等领导同志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作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组织者与部队的指挥者粟裕,他把眼睛移到背后的黄海上,要在浩瀚的黄海上做文章。苏中是南北联系的桥梁,向北可以与苏北、山东抗日根据地取得联系,向南可以与上海、浙东取得联系,向西可以与淮南二师部队取得联系。控制了苏中沿海,就是在海上架起了一座南北畅通的桥梁。因此,粟裕决心建立一支苏中海防部队。其实,早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初,他就思考如何将黄海建成海上抗日根据地,开辟海上抗日游击战争,与陆地抗日斗争配合,实行陆海配合作战,建立具有苏中特色的抗日根据地。如果有了一支海防部队,当敌人对我陆上根据地扫荡时,我党政军机关就可以转移到海上,以黄海作为陆上的背后靠山,改变背海临江的不利作战形势。如果有了一支具有一定实力的海防部队,还可以震慑海匪,有利于争取他们参加抗日,对顽固不化的海匪,则坚决加以消灭,起到护渔、护航,保卫渔民、盐民生产、生活的安全作用;起到保卫海上交通运输线和人员住来安全,巩固沿海根据地,打击消灭敌人的作用。所以,粟裕他下决心一定要建立一支由自已部队掌控的海防部队。
于是,在1941年3月,粟裕决定建立海上武装部队,4月抽调四分区200多名班以上干部骨干,建立了一支直属一师和苏中军区的海防大队,大队长由师部作战参谋凌海波同志担任,海防大队部设在如东何家灶。1942年10月,日军对我苏中发动了空前的海陆大扫荡,粟裕预料到这是日伪对我苏中实施“清乡”前的一次最大的军事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为进一步做好反“清乡”斗争准备,建立一支过得硬的海上部队显得尤为重要。1942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在如东南坎召开的苏中军区党委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粟裕同志提岀建立海防团。会议作岀了“立即抢占海区、发动群众,建立海防武装,到海上开辟海上抗日根据地,以配合陆上反扫荡” 的决议。会上确定抽调四分区三个步兵连(原警卫团三、四、五连,后增加六连),两个重机枪连,将海防大队扩编为苏中军区海防团。就在这次会议刚刚结束之后的当月(1942年11月),粟裕同志在如东何家灶港咸菜瓢儿船上宣布成立了苏中军区海防团,当时这支部队的番号就是“苏中军区海防团”。任命四分区司令员陶勇同志兼任团长,吴福海为副团长,苏中军区后勤部政委罗湘涛兼任政委,凌海波为参谋长(后谢友才),何振声任政治处主任。粟裕同志说:“我们创建的是中国人民的第一支土海军,你们来干一定要干好。” 从此,海防团驶着木帆船战斗在几百里的黄海海面上。随着发展,苏中军区海防团由一个团逐步发展到三个团,后来,又于1943年9月,在海防团的基础上发展成立了苏中军区海防纵队。1943年1月,海防团副团长吴福海,根据粟裕司令关于想法打通苏中到上海与浙东海上交通线的命令,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开通了苏中南至浙东、北至胶东半岛的海上航线。由于海防团开辟了海上交通线,从上海等大城市源源不断的向苏中运来军用物资。将苏中的棉花、粮食等土特产品运往胶东抗日根据地,换回苏中抗日根据地所需要的地雷、步枪、硫磺、花生油等物资。同时,海防团保护渔民正常下海,发展生产。从而为反“清乡”斗争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海防武装的积极配合,增添了夺取反“清乡”斗争胜利不可替代的战斗力量
苏中军区领导非常重视海防团的建设,要求这支部队尽快到海上去,搞出一支名副其实的海防部队来。军区首长当时赋予了海防团三大任务:一是打通苏中到浙东和山东的南北交通;二是发动组织渔民和盐民建立武装,巩固海防;三是保护转移到海上的军区后勤各单位和一个山炮连。随着海防团的发展壮大,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并圆满完成了这些任务,尤其在积极配合陆上部队开展的反“清乡”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反“清乡”斗争中,海防团积极配合陆上的斗争行动,负责敌占区与解放区间的交通联络和护送干部,有的北上延安,有的南下敌占区上海。如在1943年初,在反“清乡”斗争即将开始时,海防团用木船从上海护送由陈毅派往上海去执行任务的冯少保,并护送苏中区党委书记刘炎同志去上海养病。1943年9月下旬,我苏中军区派去打入日伪军中的“汤团行动”已取得成功,在发生暴动后胜利反回到四分区抗日根据地时,海防团在何家灶接送汤团伤员和家属从海上护送到弶港,从弶港上岸后,又护送到三仓河。1944年2月,海防纵队二团六连副连长杨如发从何家灶护送10多名高级干部及其家属和警卫人员到山东陶罗街。同年夏天,该团六连连长崔志山和副连长杨如发又从山东陶罗街护送装有炸药、地雷的运输船到何家灶。
1943年4月,正处于黄花鱼捕捞季节,海防团的护渔队和渔民们一同出海,负责海上巡逻。有一次,虽然在出海的当天风平浪静,可到第二天中午时分,天气突然变化,眼看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此时,很多渔民赶紧收网,将船开进就近的避风港。海防团护渔队的船待渔民的船只都走了才返航。由于这场暴风雨来得很急,无边无岸的海面上白浪滔滔,大风转起的海浪发出呼呼的响声,一阵比一阵来得更大。船在巨浪中行驶使人坐立不稳,由于长时间的剧烈颠簸,护渔队的战士们有的头晕,有的呕吐。这场暴风雨持续的时间长,一直折腾到天黑。就在这伸手不见五指,不能点灯照明的情况下,又发生了一件更危险的事情,该船船舵被巨浪冲打失灵了。由于船舵失灵,控制不了航向,只能让船在海上随风漂流。在这种生命受到严重危险的情况下,护渔队的干部战士们咬紧牙关、坚守岗位,时刻注视着海上的敌情。暴风雨在持续了十几个小时后终于停止了,海防战士们在修好船舵后胜利返航。海防部队干部战士这种为了渔民生产和人生安全而冒着生命危险战胜狂风恶浪的事迹,受到了广大渔民们的敬佩和赞扬。海防部队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很多次海上护送、护航等任务,而且还经常在海上同敌人进行战斗。海防部队的干部战士在执行任务中,除了冒着生命危险,吃大苦、流大汗之外,流血牺牲的事也经常发生。比如,在1943年的夏天,海防团五连指导员吴度带领一个排的船队到启东陆洲舫处取所购买的物资,在返航途中,遭到海匪吴道生部的拦击,吴指导员在指挥战斗中英勇牺牲。1944年7月,海防纵队三团陆建平部,在长江口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化妆后躲在民船里的日军,陆建平带领战士们英勇战斗,陆建平在战斗中不幸英勇牺牲。连长石孝礼接着指挥战斗,战士谭兆良虽然身负重伤,但他不下火线,仍坚持战斗,并用机枪击落敌船逢帆。石连长带领全连战士冲上敌船,与敌人展开了肉搏,直到全部壮烈牺牲。海防部队的干部战士在同敌人的斗争中,也常常取得辉煌的战果。比如1943年7月中旬,海防部队在吕泗、环港一带奇袭日军运输艇,不仅缴获日军运输艇2艘,缴获军用物资100多吨,而且还活捉了5名日军。海防部队除了在海上作战外,还积极配合陆上部队进行作战。比如,1943年10月31日晚,海防团在奉命配合特务营夺取丰利的战斗中,孙仲明带领机炮连上阵助战,经过4天的激战,直到11月3日,彻底消灭了顽抗抵挡的守敌,并击退了栟茶等处的援敌,生俘伪团长纪雄以下千余人,缴获迫击炮3门,掷弹筒5个,轻机枪13挺,步枪近千支。又比如,在1944年6月26日的南坎战斗中,海防部队与陆上部队协同作战,一团六连用7条船将活捉的12名日军和100多名伪军送到三仓河。
为了粉碎日伪军的“清乡”阴谋,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1943年夏秋,粟裕司令亲自召见师采购科科长张渭清(是海燕电影制片厂1961年10月拍岀的51号兵站电影中的小老大原形),令他潜入上海,建立地下采购运输小组,以做南北生意作掩护,购买我抗日根据地所需各类物资。于是,张渭清就在上海吴松口建立了地下兵站,所采购的物资有枪支、弹药、无缝钢管、电讯器材、西药、白纸和军工设备等,并用船从上海运回苏中抗日根据地。在反“清乡”斗争中,当粟裕司令看到张渭清买回来的大批无缝钢管和机床等物资时,他高兴地说:“这是几百门大炮呀!” 这批物资,对夺取反“清乡”斗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反“清乡”斗争中,由于日伪军对我苏中四分区的封锁线设了问检所,筑了长达300多里的竹篱笆封锁线,封锁了我沿江沿海所有港口,境内的据点由原63处增加到200多处,为了粉碎日伪军的“清乡”计划,我四分区军民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锄奸、保卫等各方面与日伪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在这种斗争形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被服厂、榴弹厂、野战医院、江淮银行及一师机关、分区机关都搬到海船上。原来,一师的军工部、兵工厂设在台北县川东的枯树洋(苦水洋)龙王庙。后来,在反“清乡”斗争中,为了有利于生产、运输及使用,搬到如东何家灶,靠近了海防团。海防部队自从建立之后,随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无论是在海上运输军需物资,还是护送人员,无论是掩护渔民岀海发展生产,还是同日寇、海匪开展海上战斗,无论是在海上同敌人作战,还是在陆上和陆上部队协同对敌人作战,海防部队的干部战士都不辱使命,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尤其是在反“清乡”斗争中,海防部队发挥了陆上部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这场长达一年半时间的反“清乡”斗争中,我苏中四分区军民先后作战2600多次,毙伤日伪军56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2700多支,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伟大胜利。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与海防部队积极配合作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今年是反“清乡”斗争胜利75周年,虽然炮声早已远去,但我们不会忘记这段斗争历史,我们在学习研究和宣传当年苏中四分区军民在反“清乡”斗争中凸显出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同时,也要学习研究和宣传当年苏中军区海防部队在反“清乡”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让这种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撰稿人:王茂华    编辑发布:蒋玉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