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历史研究
湘江战役:长征史上的壮烈悲歌
点击:时间:2025-02-13
湘江战役:长征史上的壮烈悲歌
蒋玉武
蒋玉武
湘江,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在 1934 年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这句话不仅仅是一种对湘江战役惨烈程度的描述,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深刻铭记。它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不要忘记红军战士们为了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湘江战役发生在红军长征出发初期的 1934 年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1 日,是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北部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为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而进行的一场惨烈战役。
一、湘江战役背景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蒋介石对中央红军的长征行动高度警惕,在红军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后,认定红军入湘后有与贺龙部会合的可能,于是调集重兵,在湘江布下第四道封锁线,企图 “围歼红军于湘江东岸”。他任命何键为 “追剿” 军总司令,指挥多路大军对红军进行前堵后追、左阻右截,将红军压缩至全州、灌阳和兴安三县交界的狭小区域,形成合围之势。广西的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等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方面怕红军在广西立足,另一方面更怕中央军乘机入桂,于是采取了 “防蒋送客” 的策略。他们在红军入境前摆出堵击的架势以应付蒋介石,之后又为避免与红军主力正面交锋,在红军通过时相机实施侧击或追击,想逼红军尽快过境,11月25日前,出现了一个对红军十分有利的契机:桂系军阀白崇禧为了保存实力,害怕红军夺取桂林,突然将扼守湘江北岸全州、兴安一线的桂军撤防。而湖南军阀何键也怕红军深入湘南,不愿湘军主力前往接防。这样,湘江防线便出现一个缺口,红军本有机会突破,但是,在博古、李德领导下的中央军委却迟至11月25日才下达命令,决定兵分两路强渡湘江,过程中仍为坛坛罐罐所拖累,行动迟缓,丧失了这个稍纵即逝的良机,最终还是陷入了激烈的战斗。
二、湘江战役的战斗过程
最惨重的阻击战——新圩阻击战:为掩护中央红军纵队渡过湘江,红三军团红五师在新圩附近与桂军展开激战。从 11 月 27 日开始,红五师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顽强抵抗,坚守阵地。全师以伤亡近 2000 人的代价,成功阻击桂军三昼夜,保证了中央红军左翼的安全。战斗中,红五师参谋长胡震、第 14 团团长黄冕昌牺牲,第 14 团政委和 15 团团长、政委均负重伤,两个团的营、连干部大都壮烈牺牲。
规模最大的战斗——脚山铺阻击战:11 月 29 日起,红一军团在脚山铺一带与湘军展开激烈战斗。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率 2 个师的兵力,抵御湘军 3 个师的进攻。湘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红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红军战士们奋勇抵抗,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战斗异常惨烈。此役红一军团伤亡近 6000 人,团政委易荡平负伤倒地后,为不拖累部队突围,夺过警卫员的枪照自己脑袋开枪自尽,以生命为代价为中央红军渡江赢得了宝贵时间。
事关中央红军安危的阻击战——光华铺阻击战:11 月 29 日,红三军团第 4 师在军团长彭德怀指挥下于界首 — 光华铺一带布防,守卫东岸渡口,抵抗桂军。这里离中央红军的渡江地点界首最近,战场意义重大。在两天三夜的战斗中,红三军团以 2100 多人牺牲的惨重代价,阻击了桂军的攻击,确保了中央纵队和后续部队从界首安全渡江。
后卫阻击战:红五军团 34 师长期承担红军长征的总后卫任务。在中央红军主力部队过江后,他们被敌人截断在湘江以东,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但 34 师全体将士依然奋勇作战,经过七昼夜血战,成功掩护了其他部队过江,然而全师 6000 多将士几乎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重伤昏迷被俘,在敌人的担架上,他毅然从自己腹部伤口中掏出肠子,咬断自杀,壮烈就义。
经过五天的激战,1934 年 12 月 1 日,国民党军发动全线攻击,至当天傍晚,湘江沿岸渡口全部被国民党军占领。除红三军团第 6 师 18 团和红五军团第 34 师被国民党军前后夹击,无法过江外,其余红军全部渡江,湘江战役宣告结束。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 8.6 万余人,减少到 3 万余人,但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三、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湘江战役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红军战士们在 “革命理想高于天” 的信念鼓舞下,浴血奋战,以生命为代价突破了敌人封锁,为长征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湘江战役的惨烈教训,让红军深刻认识到 “左” 倾错误的危害,为后来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敌人凭借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对红军进行疯狂围追堵截。红军战士们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毫不畏惧,顽强抵抗。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城,为了保卫中央纵队,为了中国革命的未来,他们不惜牺牲一切。
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声震天。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冲锋,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他们有的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有的在弹尽粮绝之际,与敌人同归于尽。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在战斗中腹部受伤,不幸被俘。在敌人将他抬往长沙的途中,他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绞断,壮烈牺牲,年仅 29 岁。陈树湘以他的钢铁意志和不屈精神,诠释了红军战士的崇高信仰和英雄气概。
湘江战役虽然惨烈,但它也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希望。这场战役使红军深刻认识到 “左” 倾错误的危害,为后来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纠正了 “左” 倾错误路线,使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此后,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指挥下,逐渐摆脱困境,走向胜利。
同时,湘江战役也充分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如今,湘江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去,但红军战士们的英雄事迹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湘江战役精神。让我们以红军战士为榜样,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湘江战役发生在红军长征出发初期的 1934 年 11 月 27 日至 12 月 1 日,是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北部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为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而进行的一场惨烈战役。
一、湘江战役背景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蒋介石对中央红军的长征行动高度警惕,在红军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后,认定红军入湘后有与贺龙部会合的可能,于是调集重兵,在湘江布下第四道封锁线,企图 “围歼红军于湘江东岸”。他任命何键为 “追剿” 军总司令,指挥多路大军对红军进行前堵后追、左阻右截,将红军压缩至全州、灌阳和兴安三县交界的狭小区域,形成合围之势。广西的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等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方面怕红军在广西立足,另一方面更怕中央军乘机入桂,于是采取了 “防蒋送客” 的策略。他们在红军入境前摆出堵击的架势以应付蒋介石,之后又为避免与红军主力正面交锋,在红军通过时相机实施侧击或追击,想逼红军尽快过境,11月25日前,出现了一个对红军十分有利的契机:桂系军阀白崇禧为了保存实力,害怕红军夺取桂林,突然将扼守湘江北岸全州、兴安一线的桂军撤防。而湖南军阀何键也怕红军深入湘南,不愿湘军主力前往接防。这样,湘江防线便出现一个缺口,红军本有机会突破,但是,在博古、李德领导下的中央军委却迟至11月25日才下达命令,决定兵分两路强渡湘江,过程中仍为坛坛罐罐所拖累,行动迟缓,丧失了这个稍纵即逝的良机,最终还是陷入了激烈的战斗。
二、湘江战役的战斗过程
最惨重的阻击战——新圩阻击战:为掩护中央红军纵队渡过湘江,红三军团红五师在新圩附近与桂军展开激战。从 11 月 27 日开始,红五师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顽强抵抗,坚守阵地。全师以伤亡近 2000 人的代价,成功阻击桂军三昼夜,保证了中央红军左翼的安全。战斗中,红五师参谋长胡震、第 14 团团长黄冕昌牺牲,第 14 团政委和 15 团团长、政委均负重伤,两个团的营、连干部大都壮烈牺牲。
规模最大的战斗——脚山铺阻击战:11 月 29 日起,红一军团在脚山铺一带与湘军展开激烈战斗。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率 2 个师的兵力,抵御湘军 3 个师的进攻。湘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红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红军战士们奋勇抵抗,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战斗异常惨烈。此役红一军团伤亡近 6000 人,团政委易荡平负伤倒地后,为不拖累部队突围,夺过警卫员的枪照自己脑袋开枪自尽,以生命为代价为中央红军渡江赢得了宝贵时间。
事关中央红军安危的阻击战——光华铺阻击战:11 月 29 日,红三军团第 4 师在军团长彭德怀指挥下于界首 — 光华铺一带布防,守卫东岸渡口,抵抗桂军。这里离中央红军的渡江地点界首最近,战场意义重大。在两天三夜的战斗中,红三军团以 2100 多人牺牲的惨重代价,阻击了桂军的攻击,确保了中央纵队和后续部队从界首安全渡江。
后卫阻击战:红五军团 34 师长期承担红军长征的总后卫任务。在中央红军主力部队过江后,他们被敌人截断在湘江以东,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但 34 师全体将士依然奋勇作战,经过七昼夜血战,成功掩护了其他部队过江,然而全师 6000 多将士几乎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重伤昏迷被俘,在敌人的担架上,他毅然从自己腹部伤口中掏出肠子,咬断自杀,壮烈就义。
经过五天的激战,1934 年 12 月 1 日,国民党军发动全线攻击,至当天傍晚,湘江沿岸渡口全部被国民党军占领。除红三军团第 6 师 18 团和红五军团第 34 师被国民党军前后夹击,无法过江外,其余红军全部渡江,湘江战役宣告结束。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 8.6 万余人,减少到 3 万余人,但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三、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湘江战役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红军战士们在 “革命理想高于天” 的信念鼓舞下,浴血奋战,以生命为代价突破了敌人封锁,为长征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湘江战役的惨烈教训,让红军深刻认识到 “左” 倾错误的危害,为后来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敌人凭借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对红军进行疯狂围追堵截。红军战士们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毫不畏惧,顽强抵抗。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城,为了保卫中央纵队,为了中国革命的未来,他们不惜牺牲一切。
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声震天。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冲锋,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他们有的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有的在弹尽粮绝之际,与敌人同归于尽。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在战斗中腹部受伤,不幸被俘。在敌人将他抬往长沙的途中,他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绞断,壮烈牺牲,年仅 29 岁。陈树湘以他的钢铁意志和不屈精神,诠释了红军战士的崇高信仰和英雄气概。
湘江战役虽然惨烈,但它也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希望。这场战役使红军深刻认识到 “左” 倾错误的危害,为后来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纠正了 “左” 倾错误路线,使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此后,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指挥下,逐渐摆脱困境,走向胜利。
同时,湘江战役也充分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如今,湘江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去,但红军战士们的英雄事迹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湘江战役精神。让我们以红军战士为榜样,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