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南通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公营工业

点击:时间:2019-12-20
南通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公营工业
王  昀
 
20世纪40年代,南通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府和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府响应毛泽东同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华中局、苏中区关于发展根据地工业的方针政策,组织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克服重重困难,因陋就简地建立和发展根据地工业。根据地工业有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两种。军需工业有榴弹厂、修械所、被服厂、鞋厂、印刷厂等;民用工业有毛巾厂、肥皂厂等。这些工厂是在“四无”情况下创办的,难度很大。“四无”是:一无设备工具,二无技术力量,三无原料、材料,四无厂房、仓库。面对困难,坚强的办厂骨干毫不动摇,依靠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一一化解难题,使这些工厂顺利建立,顺利进行生产。工厂办在农村,在动荡的战争环境中进行生产,如情况紧张,能很快将人员和重要物资器材转移。工厂从未建过厂房、生活用房、仓库、储藏室,厂房和生活用房靠人民群众自觉提供,原材料和生产出的产品由群众分户保管。工厂原料主要产自本地,也有部分原料从外地采购;工具、设备主要是委托商人到敌占区采购;大部分工人来自农村,技术力量来自上海、南通和附近敌占城镇;生产的产品首先保证部队的需要,同时也尽量满足根据地人民的需求,如有多余则运销外地。
一、在如皋(东)根据地内的公营工业
南通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需民用工业大本营在如皋(东)苴镇一带。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地区后,新四军一师、苏中军区、一师三旅、四分区的供给部、军工部及四专署、如皋(东)县警卫团等单位先后办起了一批军需民用工厂。
榴弹厂:开始时翻造子弹,打制刺刀,而后制造手榴弹、信号弹、地雷等。工厂浇铸榴弹壳缺少生铁,群众自动把家中的脚踏轧花车、旧锅子、旧农具拿出来供浇铸(给少量钱)。炸药缺少,群众发现海水落潮后常有水雷被搁在海滩上,工厂接报后派专门人员前往拆御雷管,取出炸药装回应用。大的水雷有1大多高,1个水雷内的炸药有300~500公斤。军工部门对及时报告者制定了奖励办法。技术力量缺乏,首先在当地动员了一批木匠、铜匠、白铁匠和修自行车的工人参加工作,继而又通过地下工作者,从上海等地动员了一批具有熟练技术的机械工人来做骨干,与当地工人相互配合。
被服厂:主要生产衬衫、单军装、棉军装、棉被、棉大衣、棉背心、军帽、绑腿布、九龙带、蚊帐、棉便衣、单服等。军服的用料、式样按干部级别制作。棉大衣、棉背心、蚊帐都是按级别发放的。帐子很小很短,没有帐门,当时戏称“棺材帐子”。冬季服装有里外两层,缝棉花、钉钮扣、锁针眼,都是手工制作。被服厂下有军服房、便服厂、成衣厂、弹花厂等。起初工厂有五六百人,后来发展到千人以上,另外还有数十人到200人的染布工场。赶制冬服时,请工厂周围妇女帮收,由她们领回去缝棉花、钉钮扣、锁针眼。工厂缝纫机和原料布匹(细布、土大布)委托苴镇商人到敌占区采购。布匹采购回来后先用硫化蓝和硫化玄配成染料,将白布染成灰色再裁剪。技术力量:苴镇周围几个乡的裁缝入厂当工人;从马塘、掘港等地敌据点内请来具有裁剪和缝制技术的老帅傅;从南通附近招来一批具有织布技术的工人。印染师傅解师德、解师良、周汝成等带领印染工人日夜加工。有时,白天敌人下乡“扫荡”,不能加工,就在夜里点上汽灯干;房子不够,就到车篷里加工。周汝成开始只有1个小锅子,每天染土布200~300个,后来扩大到4个锅子,最多的1天染了1500个土布。周汝成3次立功,1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四分区在东台召开的群英会上,被服厂陈顺元等工人被评为劳动英雄。
鞋厂:主要生产按干部级别分发的圆口鞋和松紧布口鞋两种。生产工艺单一,分糊浆子(上层子)、上鞋子、配鞋底等工场。鞋子种类不多,但费工较大。当时没有打制鞋底的走用机器,每双鞋底都是一针针扎起来。鞋厂将鞋底一双双配好后,按乡、村、组发给妇女群众,请她们帮忙,进行义务加工。
利生实业社:四专署主办。1945年秋季前,生产专供军需的毛巾。1945年秋接收有私人投股和丰掘区财粮局公款投资的新民肥皂厂,对私股作了处理,退还了股金,发放了红利。此后仍利用当地出产的牛羊油及植物油生产肥皂,并继续生产毛巾。毛巾、肥皂的品牌皆为“利生”牌。产品除能满足机关干部的需要外,还能对群众供应一些。1945年11月,苏皖一专区建立后,利生实业社成为一专署属下的一个单位,迁到东台县一仓河东的六子苴继续生产。1946年8月,苏皖一、九专署分设,利生实业社划归九专署管辖,并从东台迁回如东。解放战争期间,该社在丰利以东、苴镇以西一带农村,继续生产“利生”肥皂和 “利生”毛巾。
这期间,掘港也曾办过根据地的公营工厂。目前掌握的资料表明,1941年,中共苏中四地委在掘港成立了四行政区印务局。该局设备有脚踏四开印刷机1台、手摇圆盘印刷机1台、手拉式切纸机1台,字架1副,工人有21人,主要从事党的报刊—《东南晨报》和中共苏中四地委、新四军内部文件及毛泽东著作单行本的印刷,并在简陋的印刷机器上用单色套印方法印制宣传材料、彩色书封面以及代圆券等彩色印刷品。1944年6月,印务局集电台、编辑、印刷、发行于一体。出版铅印八开四版《群众报》,日印量1000~2000份。1945年12月9日,命名为南通韬奋印刷厂。1946年8月,改印地委机关报《江海导报》,日印6000~7000份。11月,《江海导报》改名为《江海报》,版面扩大为四开四版,日印6000~7000份。印刷厂实行企业化管理,开始承印社会零件。在国民党军队分割封锁、频繁清剿的险恶环境中,职工将印刷机器设备埋伏起来,一部分机器沉没于河水之中,人员转移到农村,刊印《消息报》,共出版20期。1947年初,南通韬奋印刷厂人员分散隐蔽于农民家中,改用蜡纸刻写油印《江海报》,不久恢复铅印。同年冬季,韬奋印刷厂接到中共华中九地委通知,动员印刷工人将机器设备器材等从如东转移到海船上,刊印《江海报》。1948年前后,印制中小学教材2000册。1949年2月,韬奋印刷厂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通城,接收原国民党办的《通报》等报社的印刷设备与器材,赶印《新华电讯》3000份。3月,韬奋印刷厂受华中邮电局委托,印刷木刻毛泽东头像邮票6种,总计1450万枚。《新华电讯》排印出版40期,后并入《江海报》。
二、在启海根据地内的公营工业
在启海的公营工业主要是两个服装厂,情况如下:
海启人民抗日自卫总队供给处被服厂:海启人民抗日自卫总队是一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1942年夏,总队供给处在启东杨香圃(今近海乡杨香圃村)严耀良宅上创办被服厂,有20多名裁剪缝纫工人和他们自带的20部缝纫机,主做军服,兼做部分便服。1943年五六月间停办。
东南警卫团供给处被服厂:1944年第一次办厂,厂址在四堤公司(今东元乡新益村北),主要任务是做800套单军装,用的是农村土布,当时无钮扣,用布包的小铜钿代替,没有风纪扣,用铅丝自制。1946年大参军运动中第二次办厂,厂址在共和镇附近,任务是为本县一个新兵团做服装。
三、在如西(如皋)、紫石(海安)根据地内的公营工业
在如西(如皋)根据地内的公营工业分印钞工业、军火工业和印刷工业等几类。印钞工业,为苏中三分区江淮印钞厂分厂;军火工业,为新四军创办的修械所、子弹厂和如西县民兵总队部建立的军工厂。
苏中三分区江淮印钞厂分厂:在苏中根据地反“清乡”斗争最艰苦时期,为了粉碎日伪的封锁、蚕食和掠夺,1943年初,江淮印钞厂在苏中三分区办了一个分厂。筹建工作在三分区财经处宋季文的领导下,由朱沫负责。后来又从《江潮报》报社等处调来了刘猛、郭琪良、张忠显、张靖才,共同筹建分厂。厂址选在如西县江安区黄家市北边一个四周是河,进出只有一个土坝的小村庄,设备是设法从敌占区购来的2号、3号圆盘机各1台。印钞分厂只能活动在如西、靖江、泰兴县交界处,这里的群众基础好,分区领导并派人打入伪军内部,掌握敌情。1943年冬,靖江的敌人企图奔袭分厂,受到我区武装的阻击,分区主力部队也及时赶到,把敌人打退。印钞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印出了一大批“江淮银行”票面上印有“苏中第三支行”的贰角、伍角券。朱沫从印钞分厂调走后,由孟苏担任厂长,后由韦明接替。1944年3月车桥大捷后,印钞分厂奉命并入江淮印钞厂。分厂同志迅速做好“北迁”准备,设备物资装在手推独轮小车上,通过靖黄公路、刁泰公路、扬泰公路三道敌人封锁线,经江都县真武庙,安全到达林上庄江淮印钞厂,完成了分厂的历史任务。
新四军一师一旅修械所、子弹厂:l941年建在如西加力以南的卢家庄一带。修械所、子弹厂连同一旅军工科共50余人,军工科负责人朱再泉,修械所所长王玉书。修械所设备极其简陋,只有一些老虎钳、铁砧之类的简易工具。主要修理步枪、机枪、手枪、六O炮、八二炮等。子弹厂也是用手工操作,将紫铜皮和民间收买来的紫铜元,用小模具冲成子弹头皮,加铅做成弹头,再用废弹壳加小发火帽,制成手枪、步枪子弹,每月产量不超过1000发。军工厂的干部、工人日间从事军工生产,夜间均按战斗连队站岗放哨。l941年12月底,日军从黄桥、如皋、加力出动,“扫荡”如西根据地,军工厂的工人们将器械埋入田里或沉入河中,与日伪军周  旋。有时与日伪小股部队遭遇,打一阵即迅速撤退,避免生产技术人员的伤亡。1942年3月,为了有比较稳定的环境进行军工生产,叶飞指示将修械所、子弹厂迁往白蒲以西、下驾原以北的河东三角地区。同时要求军工厂制造手榴弹、小型地雷等。军工厂迁址后,在较短时间内试制成功在水中受潮后仍能爆炸的短柄手榴弹和机枪子弹,后又试制成功枪榴弹。1942年6月初,一旅军工厂与三分区榴弹厂合并,姜文毅任厂长,朱再泉任政治指导员,耿荣任副厂长。两厂合并后,建立翻砂车间——铸造榴弹和小地雷外壳,木工车间——制作手榴弹木柄和装配车间,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费尽周折研制成功黑色火药和引火药后,生产的短柄手榴弹和枪榴弹不但能保证供应一旅的主力团,还能供应三分区各县团。
如西县民兵总队部军工厂:1944年,如西县民兵总队部根据如西县委的指示,决定在如西建立军工厂,并委派总队部倪健(自卫战争中在加力牺牲)负责筹建工作。倪健在卢港招收了原国民党四旅修械所流散在外的部分工人,先开办修械所,由何恒广负责。后在此基础上相继建立如西县民兵总队部军工一厂、二厂、三厂与四厂(三厂后来因故未能投产),并成立了如西县民兵总队部军工科,由张耀负责,郝荣科任会计兼办事员。军工一厂厂长何恒广,政治指导员黄易明,会计方正,有工人30余人,以生产新制七九步枪为主。厂址由卢港迁至江安区南申家埭。军工二厂设在江安区黄家市附近,由潘××(铜匠)负责,有工人l0余名(大都是附近农村的铜匠),以修理各种枪支为主,并翻造步枪子弹。为便于集中领导,军工厂后迁到江安区南申家埭。军工三厂为原如西独立团修械所,该团上调军分区主力部队后,交给如西民兵总队部,因其生产品种与一厂、二厂相同,故未单独建立,而是将其分解后并入一厂与二厂。军工四厂设于江安区黄家埭附近,由樊刚和王影两人负责,有工人30余名,专门生产手榴弹,后又与“江南办事处”合办,生产的手榴弹除供给如西县,还支援江南地区。当时,军工生产困难重重,设备、原料、技术是主要难题。军工厂的干部和工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攻克了技术难关。1945年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军工一厂和二厂随围攻如皋城的部队开赴前线,为攻城部队维修枪支。军工四厂与军区军工厂合并迁往东台。
印刷工业,包括1940年如皋县西南行署创办的新业印刷所,1943年新四军在郭园创办的三友印刷厂,同年苏中三分区在如西创建的大众书店印刷厂和《江潮报》印刷厂。《江潮报》印刷厂所承印的《江潮报》曾得到中共中央华中局表彰,被誉为“印刷中的奇迹”。
紫石(海安)县第一个公营工厂是大公油厂,1945年在青墩创建。1949年迀至海安镇梅家巷,改称大公油米厂。当时,紫石县内还有一家公营卷烟厂----新华烟草公司,为苏皖边区一专署与紫石县政府于1946年4月合办,曾生产飞机牌、大众牌等卷烟供应于市。该烟草公司后合并于淮阴华兴烟草公司。
 
主编:王茂华
编辑:蒋玉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