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我丈夫的革命一生和我家交通站的故事

点击:时间:2020-03-27
我丈夫的革命一生和我家交通站的故事我丈夫的革命一生和我家交通站的故事
袁礼芬口述王桂萍整理
我的丈夫王冲, 是如东县大豫乡亭海村人,1930年11月出生, 自幼父母双亡, 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 后由王姓人家收养, 因养母对其不好而出走。1941年12月,刚满11岁的王冲在掘港北兴桥讨饭时,看到两个当兵的推着独轮车在镇上采购物品,便跟着当兵的走了十几里路,来到部队营地,要求收留他。部队首长得知他的悲惨身世,终于收下了他。后来才知道,这是梁灵光领导的新四军一师三旅九团,即南通警卫团。王冲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因为王冲年龄小,不引人注意,部队让他做交通员送情报。在日伪据点密布、层层封锁、频频扫荡的残酷环境下,王冲小小年纪不怕苦、不怕死,人也机灵,每次总能完成急件、机密文件的传送和护送去抗大的学生,去盐城新四军军部或去延安的干部安全通过封锁线。有一次,王冲从东台交通站出来,遇到鬼子扫荡,他躲闪不及,赶紧把情报塞到路边垃圾堆里。鬼子在他身上没搜到什么,就打了他一顿,还把他头上一顶心爱的毡帽抢走了,但情报却保住了。还有一次送情报,必须通过封锁线,可是刚打过一场大战,战场还未清理,夜里又看不清路,王冲就从一个个尸体上面爬过,最终完成了任务。
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王冲一直从事军事情报的技术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4月,台湾特务机关为了破坏亚非会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 飞机爆炸事件。由于周恩来总理事先改变了路线,改去缅甸坐印度包机,才幸免遇难。其中有些情报就是首先由王冲和他的战友获取,及时上报中央的。王冲在部队多次立功授奖,1964年10月1日,他作为军人代表光荣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参加了国庆十五周年庆典。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冲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为当地政府建言献策。他离休时为广州军区技术局副局长,局政治委员,为正师职干部。王冲离休后,积极参与了广州新四军研究会的筹建,是广州分会创始人之一,可惜于2011年因病不幸逝世,终年81岁。为了怀念他,他生前领导和战友曾赋诗一首:“革命营中真战士,隐形阵上好尖兵。一生二字称奉献,赤胆清风照柳营。”可以说,王冲是我们南通家乡人民的骄傲。
袁礼芬说,我1936年生于如东大豫乡丁店村,祖父袁志清是湖南省平江东乡三眼桥人,在太平天国军中当伙夫时,在山东用30个馒头买下了讨饭人家的男孩,取名袁鸿钧(即我父亲),带回湖南做养子,让其念了两年私塾,父亲20岁时与同乡我母亲结婚。为谋生,祖父单身来到南通,在张謇家做花匠,得到了张家送给的如东120亩荒地。祖父即回老家接来我父母,全家在如东开垦荒地逐渐富裕,并生下我兄妹五人。
1940年新四军东进通如海启,祖父和父母都是穷苦人出身,积极支持新四军抗日。当时在如东的新四军领导刘先胜、钟期光都是湖南人。经地下党物色,新四军交通站就建立在我家。我从记事起,就看到新四军的弹药、医疗器械、药品、布匹、纸张、油印机等经常从我家转运。记得一次,挑着油印机担子的叔叔刚来我家,就来了扫荡的鬼子,家里大人忙着把油印机藏到西房棉花仓库里。新四军前线负伤的伤员在我家治疗、养伤,有一次作战后,伤员抬到我家,大人们赶紧卸下门板铺上白布就做手术台,手术器械放到锅里煮,用食盐水消毒伤口取子弹,伤员痛得大声叫喊,手术做好后,女医生立刻跑到我家西房哭了。交通站还时常接应过往的抗日志士、进步学生从上海经我家转送至延安根据地。陈毅也来过我家。父亲后来常常回忆告诉我们,在形势十分严峻的时期,有一次陈毅在我家吃晚饭时说:“将来的天下定是共产党的天下”。 以此来勉励我父亲。钟期光、刘先胜、梁灵光等领导时常到我家落脚,有时来看伤病员,有时在我家开会。我们在外边玩,只要有情况,我们孩子都知道要立刻报信。
皖南事变后,抗日斗争环境异常恶劣,刘先胜副司令员的夫人陈子珍及儿子刘春生转移到我家掩护。陈子珍在我家住了一段日子,将儿子寄养在我家一年多。为了掩护,将其名字改为陈碧贵,因我母亲叫陈碧莲,我们对外称他舅舅,还让他在镇上读书,形势好转后才离开。那时任掘东区委书记的王太祥(解放后任南通市委副书记)有任务经常挑个担子来我家,空闲时像个孩子似的常常和我及我妹妹踢毽子玩耍,很有趣。1945年土改时,刘先胜司令员还派警卫员送了一辆自行车给我家作为感谢。当时,自行车在农村可是个稀罕的交通工具。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我祖父和父母及家人不顾安危,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我家交通站” 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应有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我父亲袁鸿钧作为进步人士,从1953年8月至1981年1月连续被推选为如东县人民代表。1987年父亲病故,刘先胜、王太祥等领导和如东县有关方面都送了花圈表示哀悼,充分肯定了他生前所作出的贡献。
袁礼芬说,受我家地下交通站抗日战争环境的影响,1947年,她才11岁就参加村里儿童团站岗放哨。有一次站岗,盘问一个来村里的生人,由于说不出来村找谁,被她和站岗的孩子扭送到村公所,一查结果还真是个敌伪探子。12岁时,村里发动做军鞋,她也倔强地去领任务,小小年纪还硬是做成了军鞋,完成了任务,受到了村妇女主任的表扬。
袁礼芬1951年参加供销社,1958年调上海工作并随军,1961年为部队文职人员,1965年正式入伍,1981年因身体原因正营职转业,今年84岁,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除了爱好学习书画,还参加广州市新四军研究会发挥作用,从2001年至今一直担任干休所党支部书记,忙于党务工作,发挥余热作贡献。她先后动过八次手术,因肠癌就有两次大手术。大家都看不出她身体欠佳,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行动利索、充满活力的健康、坚强老人。“革命人永这是年轻” 这首歌,其实就是袁礼芬这位八旬老人的真实写照。
袁礼芬说,我的坚强得益于“我家交通站” 抗日斗争精神的熏陶,并影响了我的一生。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要把它世世代代传下去。
 

供稿:王桂萍
主编:王茂华
编辑:蒋玉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