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充分凸显铁军精神的苏中七战七捷

点击:时间:2018-12-31
充分凸显铁军精神的苏中七战七捷
何苏平
早在1984年2月10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南京人民大会堂,给江苏省的厅局级以上和南京军区师以上干部大会上作报告时说:“讲到这个地方,我就想起了38年前,新四军在1946年下半年秋天,七战七捷,就是在江苏干起来的。把这个历史搬到今天打个比方,你们改革开放已经7年了,并走在全国的前面,这不也是七战七捷吗?江苏的同志能不能在今后的7年里,再来个七战七捷呢?”
那么,胡耀邦总书记所说的“七战七捷”是在什么形势下发生的?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初,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希望江苏的同志再来个七战七捷呢?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充分凸显铁军精神的苏中七战七捷,以及简述如何在新时代弘扬新四军的铁军精神。
一、从国民政府的战略决策看我华中野战军指战员坚定的信念、临危不惧和大无畏之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在美国的支持和帮助下,对实行政治改革,走和平建国的道路毫无诚意,而把国共停战协定当作准备发动内战和欺骗人民的外衣,表面求妥协,暗中大布阵。凭陵其军事上的优势,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内战。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决策,以其正规军80%的兵力计193个旅(师)约160万人,在大量地方部队、还乡团的配合下,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其战略企图是:以主要的铁路干线为轴线,主力由南向北进攻,首先夺取和控制各解放区的城市和交通线,并歼灭人民解放军主力;或将黄河以南的人民解放军逐步压迫至黄河以北,然后聚歼于华北地区。其战略进攻的步骤是兵分七路:首先指向处于国民党军四面包围之中的中原解放区和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华中解放区。以22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以11个整编师(军)约25万人向华中解放区进攻;其余分向山东、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东北等解放区进攻。力争在3至6个月内,首先消灭关内人民解放军的主力,然后再解决东北问题。
在华中,蒋介石凭陵占绝对优势的兵力,采取“多路向心突击”的战略,兵分三路,会战两准,企图消灭华中野战军,或逼迫华中野战军北撤山东,一举攻占苏皖解放区。他的第一作战目标是攻占苏中、苏北。他在苏中南部集结了5个整编师(军)15个旅12万人的兵力,还在江南集结了2个整编师(军)7个旅作为第二梯队,随时准备加入战斗。
蒋介石对他发动的这场战争十分乐观,对他的战略决策颇为得意。他踌躇满志地说:“我们有空军、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一定能速战速决”。他甚至得意忘形地狂言:“3个星期足以收复苏北,再3个星期结束苏皖会战”。
面对蒋介石“多路向心突击”的战略和重兵压境,我新四军华中野战军指战员在敌我力量4:1的劣势下,以坚定的信念、临危不惧和大无畏的精神积极准备迎战蒋顽的挑衅。
二、从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看华中野战军粟裕指挥员忠诚于党的事业、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和勇于直陈之精神
在中国革命转折的紧要关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洞察世界风云变幻,清醒地正确地估计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坚定地认为:蒋介石的进攻不但必须打败,而且一定能够打败。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指出:真正强大的不是美蒋反动派,而是觉醒了的中国人民;只有在自卫战争中彻底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之后,中国人民才能恢复和平。
为战胜国民党反动派,毛泽东还根据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这一根本战略思想和策略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总的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在政治上是:壮大革命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动势力,继续巩固和扩大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在军事上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的作战方针;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的作战方法。在经济上是:强调一切作持久打算,依靠自力更生,努力生产,厉行节约,艰苦奋斗,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蒋介石即将向解放区尤其是向华中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重点进攻的严重情况,中共中央制定的战略方针是:蒋介石着重向北,我军反其道而行之,着重向南,以外线出击的胜利,迫蒋议和;指令晋冀鲁豫、山东、华中三支野战军互相配合,南下外线打大仗;命令粟裕、谭震林率华中野战军主力(不少于十五个团)离开苏中,西出津浦线,配合陈毅、舒同领导的山东野战军作战。
面对蒋介石即将发动的全面大举进攻,长期战斗在大江南北的粟裕将军,对于苏中的战略地位和蒋介石的阴谋早就有了清醒的认识。他认真领会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对敌我双方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分析敌我双方互相对立的许多特点,反复思索,从中探寻战争的客观规律,着重探索的是战争初期的指导规律。
首先他认为:在战争初期,蒋介石依恃其强大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决策,企图在短时间内占领我解放区。我军初期作战的重要任务是抗住敌人的战略进攻,遏制敌人在解放区的长驱直入,顿挫敌人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以掩护我解放区纵深地区实现由平时到战时的各种转变,为持续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其二,他认为:战争初期是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实现这种转变的决定因素,是敌我双方有生力量的消长,根本的问题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要充分利用在广阔根据地内部作战的有利条件,执行内线歼敌的方针,推迟外线出击时间为有利。在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要变化时,再转入战略外线进攻。
其三,他认为:在战争初期,以至整个战略防御阶段,各个战略区,在中央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灵活机动地把握有利时机,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战法有效就采取什么战法,以夺取战争的主动权。
其四,他认为:战争初期,各战区之间应有战略性的配合,但不宜过早地高度集中兵力进行战略性的配合;如果急于作战役性的配合,我军兵力作更大的集中,则敌人之兵力也将随之作更大的集中,对各个歼敌不利。在兵力对比敌强我弱、武器装备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过早地进行大会战,我们是难以有胜利的把握的。
粟裕将军正是基于上述四点对战争初期规律的认识,形成了华中野战军初期作战的战略构思。他认为“要击破顽之企图,必须达到歼灭他四至六个师的目的,才能改变现在情势,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二至三个战役,非一个战役所能完成。”关于华中与山东两个战略区的配合问题,他认为“山东在整个战役上应让华中先在苏中取得一二个战役的胜利后,再转移兵力”。权衡在苏中或在淮南作战的利弊得失,他认为:如果苏中失陷,淮南战局万一不能速胜,则我将处于进退两难(苏中大部为水网,如被顽占据不易夺回),如是,不仅对苏中本身不利,即对华中整个作战部队之供应更有极大影响;而在苏中作战,民情熟悉,补给容易,更能得到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比西出津浦线作战更为有利。为此,他多次向中共中央提出华中主力先在苏中内线歼敌的建议。“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毛泽东从善如流欣然采纳了粟裕将军的意见。苏中战役正是在中共中央改变了原定三支野战军外线出击计划,形成战争初期南线先在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下发起的。
三、从苏中战役的战略实践看华中野战军指战员英勇顽强、攻坚克难、敢打敢拼、一往无前、不畏牺牲、灵活机动、令行禁止、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之精神
粟裕将军没有辜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殷切期望,面对四倍于我的蒋军,充分运用苏中根据地的优势,与敌展开了一场谋略竞赛。从7月13日至8月31日止,以3万多人对付蒋军12万余人,七战七捷,首创一个战役歼敌5.3万余人的记录,歼敌总数为华中野战军参战兵力总数的1.76倍,粉碎了蒋介石3个星期足以收复苏北的美梦,打出了人民解放军的神威,创造了战争史的奇迹。
(一)奇:首战宣泰。粟裕获悉蒋军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将于7月15日向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攻,果断决定不采用我军传统的诱敌深入战法,而大胆歼敌于其进攻的出发地,出其不意、先机制敌、主动出击、打乱敌之部署,于13日晚,实施远途奔袭,把矛头直指曾经作为远征军到缅甸作战的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也最骄傲的蒋嫡系整编第83师。他们曾狂妄叫嚣:“如果共产党打下宣家堡,那么他们可以倒扛着枪一弹不发进南京。”经过3天激战,我华中野战军第一次作战胜利结束,歼敌整编第83师两个团另两个营共3000多人,首创歼灭美械装备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的纪录。
(二)高:再胜如南。粟裕首歼宣泰之敌,还有另一层战略企图,就是迫使南通方向之敌向如皋展开进攻,创造第二个战机。7月15日,李默庵得知粟裕主力仍在宣泰地区时立即调整作战部署,企图乘虚进攻如皋并三路夹击我华中野战军。粟裕当机立断决定转兵东进,长途奔袭歼灭正在运动中的蒋第49师。同时布置疑兵,造成假象,诱使敌人放心大胆地向如皋进犯。我华中野战军发扬“打得、跑得、饿得”和连续作战的作风,经过两昼夜激战之后,又急行军一百几十里迅速将敌第49师分割包围,并于7月18日发起战斗。经过4天4夜激战,歼灭蒋整编第49师一个半旅和蒋整编第65师、第99旅各一部共1万余人,生俘少将旅长胡坤以下6000多人,蒋整编第49师师长王铁汉被俘后化装潜逃。
(三)妙:智撤海安。宣泰、如南两仗,使蒋介石大为震惊,立即命他的参谋总长陈诚赶到南通督阵并下令第二梯队6个旅10余万人渡江北进,集中兵力进犯苏中重镇海安。他们认为,海安战略地位重要,粟裕势在必争,因此,依恃其优势兵力,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法,企图一举攻占海安歼灭华中野战军主力,构成西至扬泰,东达海边的封锁线,打通苏中通向淮北的门户。粟裕分析敌我态势,权衡利弊得失,认为:适时撤离海安,既可保持有生力量,掌握战斗主动权,又可给敌以错觉,助其滋生骄气,造成利于歼敌的战机。虽然他自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但是不敢独自作出决定。当时华中局和华中军区的其他领导同志都在淮安,只有他一人在海安前线。为此,他日夜兼程300余里,赶赴淮安请集体郑重商讨决定。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为了一次战役的决策,日夜兼程艰难跋涉600余里去请求集体讨论决定,这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是罕见的,它表现了粟裕将军对党的集体领导的尊重,对重大战役决策的谨慎。
海安之战,按预定作战方案进行,一举取得了两个胜利。不但以3000多兵力抗击了5万多蒋军的轮番进攻,激战4昼夜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杀伤3000多敌人,创造了敌我伤亡15:1的新纪录。而且,华中野战军主力按计划集结在距海安不足10公里的地区,安然休整了半个月。
(四)准:奇袭李堡。果如粟裕所料,蒋军占领海安时,未能发觉粟裕主力已转移,错误地判断:“苏北共军已经一败涂地,主力第一师、第六师下海北逃”。遂放胆分兵向海安以东扩展。这样,蒋军兵力大部分散成一字形摆开,使右翼驻李堡之第105旅突出地暴露于华中野战军面前。粟裕认为歼敌良机已成熟,决定立即集中兵力突破右翼,首歼李堡之敌于运动之中。李堡之战,历时20小时,共歼蒋军1个半旅9000多人,生俘少将旅长金亚安、少将副旅长田从方。
(五)稳:丁林捉蛇。李堡战斗后,粟裕决定在南通、如皋之间的丁堰和林梓两个集镇打开缺口,威胁蒋军的后方基地,打乱蒋军的部署,造成歼敌良机,寻歼敌人于运动之中。这两个集镇驻有号称国民党的“袖珍王牌军”交通警察总队,它名义上属交通部实际上归“军统”指挥,由美国特务梅乐斯和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合作训练,拥有美械装备的6个大队和蒋第26旅1个营约3700多人。经过一夜又一天激战,共歼交通警察总队5个大队及第26旅1个营共3500多人,生俘少将总队副以下2000多人,解救出许多被捕的地方干部和民兵群众。
(六)活:如黄路遭遇战。丁林战斗截断了(南)通如(皋)路,李默庵深感如皋一线兵力空虚,判断粟裕将要进攻如皋城;急令黄桥守军增援如皋,同时命令黄百韬率整编第25师向邵伯进攻。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很精采:既救了东头,又拣了西头,东西呼应,一举两得。粟裕认为蒋军如果攻占邵伯,将会威胁苏中侧翼和两淮,邵伯势在必救,如何救法?他的对策是出其不意,高敌一筹,攻黄(桥)救邵(伯)打援一举三得。
8月24日夜间,华中野战军主力刚穿过如黄公路,突然获悉李默庵急令守黄桥的第99旅增防如皋,而蒋第99旅害怕在运动中受到打击迟迟不敢轻进,反而要求如皋守敌接应。粟裕计算时间 ,两路敌军恰好与我军撞个满怀,送上门的礼物,岂能不收。粟裕当机立断,决定在如黄路上打一场预期遭遇战。8月25日,蒋第99旅刚进至分界,就被华中野战军第六师部队团团包围展开激战。蒋第187旅加第79旅1个团在加力被华中野军第一师和第五旅包围展开激战。由于敌采取集团固守的战法且双方兵力悬殊不大,经过一夜激战,分界和加力两地都未能解决战斗。粟裕在没有预备队可调用的情况下使出他擅长的绝招:在战场上灵活机动及时转用兵力,造成兵力对比上绝对优势,各个歼灭分界、加力之敌。8月26日,他先以5:1的绝对优势兵力向分界之敌发起进攻,仅用两个小时就全歼蒋第99旅两个团,活捉少将旅长朱志席、少将副旅长刘光国。然后向东转移兵力,造成15个团对3个团的绝对优势,将加力突围之敌一举歼灭。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歼灭蒋军两个半旅1.7万余人,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一次作战歼敌数字的新纪录。
(七)固:邵伯保卫战。在如黄路战斗进行过程中,粟裕同时密切注视着邵伯保卫战的态势。在苏中战役发起之前,他就明确提出保卫邵伯的作战方针,强调指出了防守乔墅的重要性。对驻守邵伯的指挥员面授机宜:“以你们三个团的机动兵力,要歼灭来犯之敌是困难的,应当采取各团轮番守备的方式,依靠阵地,作短促的反突击以击退敌人”。果如粟裕所料,由扬州北犯的黄百韬整编第25师兵分三路,以其优势兵力,在飞机、炮艇配合下,向邵伯、乔墅、丁沟连续发起猛攻。黄百韬口出狂言:“邵伯指日可下,少则几小时,多则几天”。我守卫部队指战员按照粟裕预定的作战方针,顽强防守,英勇反击,连续坚持四天四夜抗击有优良装备,有水上、空中火力支援的两个旅的疯狂进攻,阵地岿然不动固若金汤。一直打到黄伯韬得知第99旅已在如黄路上被消灭,后方空虚,恐侧背受到威胁,无可奈何损兵折将2000余人后,被迫撤回扬州。邵伯保卫战,创造了华中战场解放战争初期阵地防御战的范例。
苏中战役,是全面内战爆发后,在华东战场上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初战,带有战略侦察的性质,探索了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规律,获得了战胜美械装备蒋军的宝贵经验,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诚如朱德所言:“好你个粟裕,否定了中央战略决策,结果在苏中打了个七战七捷”。 毛泽东则推心置腹地说:“自遵义会议之后,对我和中央作出的决策,还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你粟裕可是第一个喔!” 毛泽东在1947年9月1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批示中指出:“我军正确地采取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方针”,“奠定了我军歼灭全部敌军、争取最后胜利的基础”。 此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继续调整原定的外线作战的战略方针,确定所有解放军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阶段均以内线作战为主。
四、新时代、新征程更需要弘扬新四军的铁军精神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
苏中七战七捷只是新四军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史中的一个缩影,而新四军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抗击外来侵略战争和国内维护和平斗争中形成的铁军精神,正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自己对信仰的忠诚和坚守;正是先烈们凭借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谱写了革命英雄主义的壮歌;正是先烈们用铁的作风和铁的纪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正是先烈们在最困难、最艰险的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挺身而出的敢于担当、勇于献身,才使得我们党我们的军队赢得了民心,赢得老百姓的信服。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铁军精神是新四军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铁军作风、传承铁军精神,正是锤炼和锻造“四铁”干部的有效途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开宗明义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唯有在我们党的光荣历史中汲取力量,唯有在革命传统中汲取力量,唯有在革命先辈的言行和事迹中汲取力量,我们才能进一步增强“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系列奋斗目标。
今天,我们研究探索新四军的思想和作风,传承弘扬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就是要更好地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弘扬革命先烈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不惜拋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革命斗志,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周围,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牢牢抓住“四个伟大”的新使命,将 “四个伟大”辩证统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和“四个全面” 的战略布局之中,要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全面提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为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切实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