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理论研究
新四军第三师抗战在苏北
点击:时间:2024-06-26
蒋玉武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活动于盐阜、淮海和皖东北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所辖第一、第二、第三支队依次改称第七、第八、第九旅,黄克诚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雄任参谋长(一九四三年二月后为洪学智),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全师共2万余人。第三师领导机关成立之初兼苏皖军区,整编后,师部率第七、第八旅在淮海、盐阜地区巩固抗日根据地,同年3月,成立淮海军区。
一、根据地建设
1941年3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为适应斗争需要,将苏北划分为苏中和苏北两个根据地,苏北根据地包含淮盐、盐阜两个地区,区域范围北至陇海铁路,南至斗龙港、大纵湖及淮安西南,西临运河,东濒黄海。苏北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土匪出没地,我军进入苏北后,国民党顽固派更是利用土顽,匪特纷起作乱。他们互相勾结,打砸抗日政府,杀害我方干部,抢劫危害群众,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为了保卫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民主政权,巩固发展根据地,1941年上半年开始,新四军第三师抽调主力及地方部队,大力清剿镇压土匪顽劣,迅速将横行苏北地区的股匪予以剿灭,平息了该地多年的匪患。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密切了与各阶层群众的关系,从而在苏北站稳了脚跟。1941年9月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受挫后与新四军第三师的第九旅对调,其仅有的两个团4个营3200人进入苏北根据地兼淮海军区并逐步在群众中生根立足,武装力量不断壮大。
1942年,按照中央指示,为了应对敌后斗争的复杂形势,新四军第三师开展整训和整风运动。自11月起,进行精兵简政,实行主力地方化和一元化领导,成立了苏北区党委,统一全苏北党政军的领导。黄克诚任区党委书记,金明任副书记(1945年金明南下后为李一氓),精简了机关,充实了连队。同时将地方部队主力化,以四个主力团分散编入地方部队,迅速加强和巩固了地方部队,地方部队升级为主力,再从新组建起新的地方部队。不仅巩固了地方政权,加速了地方部队建设,同时,也使主力和地方部队发展壮大起来。
在与日伪顽进行残酷的军事斗争的同时,新四军第三师在根据地内同时进行经济和文化建设,开展大生产、增产节约运动,恢复和发展了中小学教育。在文化建设方面,开办了冬学、公学,吸引了一大批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逐渐向我党靠拢。在经济建设方面,根据地内实行进出口管理,统一了税收制度,依靠公粮、田赋和盐税、关税,使苏北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下做到经济逐渐好转,军民生活有较大改善。
二、反“扫荡”斗争
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我军的不断壮大,引起了日军的极大惊恐。1941年7月,日军出动17000余人,装甲汽艇百余艘,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对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妄图消灭我华中局及军部首脑机关,摧毁我苏北根据地。开始,华中局及军部在“保卫盐城”的口号下,作了以主力对敌实行迎击、阻击的军事部署。基于华北反“扫荡”的经验教训,认为在敌我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军部决定“保卫盐城”,“击退敌人的进攻”,并直接指挥第三师第七旅、第八旅等部对日伪军作战。后来,盐城未能守住,机关、学校等撤退。主力部队利用河网港汊复杂地形对敌阻击、伏击歼敌后,转入日伪军侧后打击敌人,先后攻占敌伪占据的部分市镇,牵制了敌之行动。在苏中第一师部队积极出击、支援下,敌兵力开始南移,对苏中进行“扫荡”。随即转入全面反击,连续收复阜宁、东沟、建阳等城镇,使敌顾此失彼。至8月下旬,经我苏北、苏中军民协同作战,共歼日伪军3800百余,击沉敌装甲汽艇30余艘,粉碎了日寇“扫荡”的阴谋。
1942年底至1943年冬,是苏北抗战斗争最艰苦的阶段,日寇集结重兵,先后对我淮海区和盐阜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
1942年11月,日本华北方面军调动了日军第十七师团一个旅团及伪军第三十六师等部,开始对我淮海区进行分进合击式的大“扫荡”。我淮海地区军民以一部主力配合地方武装和民兵,在根据地内开展游击战,消耗、疲惫、迷惑敌人,机关和大部分主力则从敌合围间隙跳到边区,寻机歼敌。经过反复周旋,使敌人的“扫荡”阴谋处处扑空,被拖得精疲力竭。后来敌将出击“扫荡”调整为在我根据地交通要道构筑碉堡,安设据点、抢修公路,扩大伪化区,企图分割蚕食我根据地。我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部队随机应变,广泛开展游击战和交通破袭战,并采取袭击、围点打援等战术,先后攻克敌伪据点多处。
日军在“扫荡”我淮海区之后,紧接着又对我盐阜区实行更大规模的“扫荡”。
1943年2月,日伪军出动20000余人对盐阜地区实行梳篦式“扫荡”。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在第七、第十旅和当地群众配合下,先后进行了陈集、八滩等战斗,攻克日伪军据点30余处,至4月中旬,取得反“扫荡”的胜利。5月,淮海军分区部队发动夏季攻势,历时3个月,攻克据点40余处。9月,第八、第七旅和淮海军分区部队分别征讨和清剿了位于盐阜、淮海地区的伪军和土顽部队。10月,第三师及地方武装开展以反“治安肃正”为中心的作战,历时半年,挫败了日伪军两期“治安肃正”计划,基本收复了1942年冬季以来被日伪军占领的地区。
1944年春,第三师发动攻势作战,进一步扩大根据地。4月,发起高沟杨口战斗,歼灭日伪军2100余人,收复六塘河两岸地区,使淮海、盐阜地区连成一片,并乘势攻克陈家港。6月,相继攻克大兴镇、通洋港、合德镇等重要据点。9月,攻克运河线上重要据点林宫渡,全歼日军1个连,粉碎了日伪军隔断苏北、淮北抗日根据地联系的企图。与此同时,第七旅奉命进至淮北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以西地区,配合新四军第四师西进作战。12月,第三师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调防苏北的伪军第二方面军,并多次挫败了日伪军的“扫荡”。
1945年1~3月,第三师发动春季攻势,攻克沭阳县叶圩子等据点20余处。4月,收复阜宁县城。
三、扫顽除障
以韩德勤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始终把我抗日根据地视作眼中钉,不断寻衅制造摩擦。因此,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就成为坚持敌后抗战,巩固和建设根据地的一项重要任务。1940年10月黄桥决战胜利后,韩德勤纠集余部20000人退守曹甸、车桥、兴化一线,依托坚固据点继续与我为敌,叫嚣要恢复黄桥战役前的状态。
1941年8月,当日军正对我苏北根据地进行“扫荡”之际,韩德勤指使其部属江苏常备第七旅王光夏等部,乘机向我进攻,并在淮海区构筑据点,企图分割我根据地,策应由豫皖地区东犯的反共顽军汤恩伯部。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第二十二团于9月对顽军固守的号称“模范工事”的郑潭口发起攻击,全歼守军600余人,拔除了其插入我根据地内的钉子,取得了苏北攻坚战的首次胜利。10月,第三师第七旅一部与兄弟部队联合发起程道口战役,担任对敌中心据点主攻任务的第七旅第十九团,以勇猛顽强的攻势,突破敌深沟高垒,攻克程道口据点,除王光夏率100余人乘乱化装逃跑外,其余1500余顽军全部歼灭。这一胜利,彻底粉碎了顽军对淮海区的进攻,使我淮南、淮北、淮海、盐阜四块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
1943年韩德勤乘日军对我盐阜区实行“梳篦式”大“扫荡”之际,背信弃义,强占我淮北区金锁镇、山子头一带,公然宣称要在洪泽湖畔建立反共基地。韩部所到之处,残酷破坏我抗日民主政权,捕杀我抗日干部和群众,并暗中勾结津浦路西国民党反共军王仲廉部,企图夹击我淮北新四军第四师,以实现其卷土重来的野心。为了保卫我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军部统一指挥下,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二师一部,配合第四师主力,于1943年3月18日,向顽韩军占据的山子头据点发起反击,一举全歼韩德勤保安第三纵队、独立第六旅,击毙王光夏,生俘韩德勤。为了表示我军团结抗战的诚意,旋将韩德勤释放,并发还部分人枪。至此,国民党顽固派留置于苏北的这一抗战障碍,终被彻底扫除。
四、新四军最惨烈战斗之一的刘老庄战斗
1943年3月16日,在江苏省北部抗日根据地淮海区进行“扫荡”的日伪军1000余人,分11路合围驻六塘河(今沭阳与涟水间界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一部,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奋勇阻击各路敌人。17日,日伪军进行第二次合击,第十九团一部在淮阴(今淮安市主城区)北老张集、朱杜庄一带(今淮安市淮阴区境内),激战半日,于黄昏后突围,转移至老张集西北的刘老庄地区(今属淮阴区)。18日晨,日伪军第三次合击,第十九团第二营第四连于刘老庄陷入重围。该连82名指战员多次与日伪军肉搏拼杀,并击退其骑兵的多次猛冲。此后,日军改变战术,重新配备火力,以机枪、火炮集中射击,并令伪军进行火线喊话,企图迫降我新四军战士。第四连指战员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坚贞不屈,从容地将机枪、步枪拆毁,将文件烧毁,掩埋好牺牲的战友,集中所剩20余人进行最后突围,战至17时左右,第四连共歼日伪军170余人。全连82名指战员全部殉国。
刘老庄之战,是新四军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战,也是充满血与火、生与死的英勇篇章。这场战斗虽然最终以牺牲收场,但新四军战士的英勇和牺牲精神让人敬佩和感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铸就了不朽的英雄传奇。
1945年8月全面反攻后。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西进淮南,执行津浦铁路沿线作战任务。9月回师苏北,发起两淮战役,攻克淮安、淮阴等城镇。9月23日,两淮战役刚刚结束,新四军第三师遵照中央命令,开赴东北。9月28日,从淮阴出发北上,新四军第三师主力部队四个旅、三个特务团共35000余人,告别了并肩战斗5年的苏北人民,踏上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征途。
新四军第三师自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至抗战胜利5年中,共作战4700余次,歼敌伪顽60000余人,部队由20000余人发展到70000余人(包括主力和地方部队),伤亡10000余人。开辟了拥有4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和800多万人口的解放区。
一、根据地建设
1941年3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为适应斗争需要,将苏北划分为苏中和苏北两个根据地,苏北根据地包含淮盐、盐阜两个地区,区域范围北至陇海铁路,南至斗龙港、大纵湖及淮安西南,西临运河,东濒黄海。苏北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土匪出没地,我军进入苏北后,国民党顽固派更是利用土顽,匪特纷起作乱。他们互相勾结,打砸抗日政府,杀害我方干部,抢劫危害群众,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为了保卫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民主政权,巩固发展根据地,1941年上半年开始,新四军第三师抽调主力及地方部队,大力清剿镇压土匪顽劣,迅速将横行苏北地区的股匪予以剿灭,平息了该地多年的匪患。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密切了与各阶层群众的关系,从而在苏北站稳了脚跟。1941年9月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受挫后与新四军第三师的第九旅对调,其仅有的两个团4个营3200人进入苏北根据地兼淮海军区并逐步在群众中生根立足,武装力量不断壮大。
1942年,按照中央指示,为了应对敌后斗争的复杂形势,新四军第三师开展整训和整风运动。自11月起,进行精兵简政,实行主力地方化和一元化领导,成立了苏北区党委,统一全苏北党政军的领导。黄克诚任区党委书记,金明任副书记(1945年金明南下后为李一氓),精简了机关,充实了连队。同时将地方部队主力化,以四个主力团分散编入地方部队,迅速加强和巩固了地方部队,地方部队升级为主力,再从新组建起新的地方部队。不仅巩固了地方政权,加速了地方部队建设,同时,也使主力和地方部队发展壮大起来。
在与日伪顽进行残酷的军事斗争的同时,新四军第三师在根据地内同时进行经济和文化建设,开展大生产、增产节约运动,恢复和发展了中小学教育。在文化建设方面,开办了冬学、公学,吸引了一大批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逐渐向我党靠拢。在经济建设方面,根据地内实行进出口管理,统一了税收制度,依靠公粮、田赋和盐税、关税,使苏北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下做到经济逐渐好转,军民生活有较大改善。
二、反“扫荡”斗争
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我军的不断壮大,引起了日军的极大惊恐。1941年7月,日军出动17000余人,装甲汽艇百余艘,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对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妄图消灭我华中局及军部首脑机关,摧毁我苏北根据地。开始,华中局及军部在“保卫盐城”的口号下,作了以主力对敌实行迎击、阻击的军事部署。基于华北反“扫荡”的经验教训,认为在敌我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军部决定“保卫盐城”,“击退敌人的进攻”,并直接指挥第三师第七旅、第八旅等部对日伪军作战。后来,盐城未能守住,机关、学校等撤退。主力部队利用河网港汊复杂地形对敌阻击、伏击歼敌后,转入日伪军侧后打击敌人,先后攻占敌伪占据的部分市镇,牵制了敌之行动。在苏中第一师部队积极出击、支援下,敌兵力开始南移,对苏中进行“扫荡”。随即转入全面反击,连续收复阜宁、东沟、建阳等城镇,使敌顾此失彼。至8月下旬,经我苏北、苏中军民协同作战,共歼日伪军3800百余,击沉敌装甲汽艇30余艘,粉碎了日寇“扫荡”的阴谋。
1942年底至1943年冬,是苏北抗战斗争最艰苦的阶段,日寇集结重兵,先后对我淮海区和盐阜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
1942年11月,日本华北方面军调动了日军第十七师团一个旅团及伪军第三十六师等部,开始对我淮海区进行分进合击式的大“扫荡”。我淮海地区军民以一部主力配合地方武装和民兵,在根据地内开展游击战,消耗、疲惫、迷惑敌人,机关和大部分主力则从敌合围间隙跳到边区,寻机歼敌。经过反复周旋,使敌人的“扫荡”阴谋处处扑空,被拖得精疲力竭。后来敌将出击“扫荡”调整为在我根据地交通要道构筑碉堡,安设据点、抢修公路,扩大伪化区,企图分割蚕食我根据地。我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部队随机应变,广泛开展游击战和交通破袭战,并采取袭击、围点打援等战术,先后攻克敌伪据点多处。
日军在“扫荡”我淮海区之后,紧接着又对我盐阜区实行更大规模的“扫荡”。
1943年2月,日伪军出动20000余人对盐阜地区实行梳篦式“扫荡”。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在第七、第十旅和当地群众配合下,先后进行了陈集、八滩等战斗,攻克日伪军据点30余处,至4月中旬,取得反“扫荡”的胜利。5月,淮海军分区部队发动夏季攻势,历时3个月,攻克据点40余处。9月,第八、第七旅和淮海军分区部队分别征讨和清剿了位于盐阜、淮海地区的伪军和土顽部队。10月,第三师及地方武装开展以反“治安肃正”为中心的作战,历时半年,挫败了日伪军两期“治安肃正”计划,基本收复了1942年冬季以来被日伪军占领的地区。
1944年春,第三师发动攻势作战,进一步扩大根据地。4月,发起高沟杨口战斗,歼灭日伪军2100余人,收复六塘河两岸地区,使淮海、盐阜地区连成一片,并乘势攻克陈家港。6月,相继攻克大兴镇、通洋港、合德镇等重要据点。9月,攻克运河线上重要据点林宫渡,全歼日军1个连,粉碎了日伪军隔断苏北、淮北抗日根据地联系的企图。与此同时,第七旅奉命进至淮北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以西地区,配合新四军第四师西进作战。12月,第三师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击调防苏北的伪军第二方面军,并多次挫败了日伪军的“扫荡”。
1945年1~3月,第三师发动春季攻势,攻克沭阳县叶圩子等据点20余处。4月,收复阜宁县城。
三、扫顽除障
以韩德勤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始终把我抗日根据地视作眼中钉,不断寻衅制造摩擦。因此,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就成为坚持敌后抗战,巩固和建设根据地的一项重要任务。1940年10月黄桥决战胜利后,韩德勤纠集余部20000人退守曹甸、车桥、兴化一线,依托坚固据点继续与我为敌,叫嚣要恢复黄桥战役前的状态。
1941年8月,当日军正对我苏北根据地进行“扫荡”之际,韩德勤指使其部属江苏常备第七旅王光夏等部,乘机向我进攻,并在淮海区构筑据点,企图分割我根据地,策应由豫皖地区东犯的反共顽军汤恩伯部。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第二十二团于9月对顽军固守的号称“模范工事”的郑潭口发起攻击,全歼守军600余人,拔除了其插入我根据地内的钉子,取得了苏北攻坚战的首次胜利。10月,第三师第七旅一部与兄弟部队联合发起程道口战役,担任对敌中心据点主攻任务的第七旅第十九团,以勇猛顽强的攻势,突破敌深沟高垒,攻克程道口据点,除王光夏率100余人乘乱化装逃跑外,其余1500余顽军全部歼灭。这一胜利,彻底粉碎了顽军对淮海区的进攻,使我淮南、淮北、淮海、盐阜四块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
1943年韩德勤乘日军对我盐阜区实行“梳篦式”大“扫荡”之际,背信弃义,强占我淮北区金锁镇、山子头一带,公然宣称要在洪泽湖畔建立反共基地。韩部所到之处,残酷破坏我抗日民主政权,捕杀我抗日干部和群众,并暗中勾结津浦路西国民党反共军王仲廉部,企图夹击我淮北新四军第四师,以实现其卷土重来的野心。为了保卫我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军部统一指挥下,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二师一部,配合第四师主力,于1943年3月18日,向顽韩军占据的山子头据点发起反击,一举全歼韩德勤保安第三纵队、独立第六旅,击毙王光夏,生俘韩德勤。为了表示我军团结抗战的诚意,旋将韩德勤释放,并发还部分人枪。至此,国民党顽固派留置于苏北的这一抗战障碍,终被彻底扫除。
四、新四军最惨烈战斗之一的刘老庄战斗
1943年3月16日,在江苏省北部抗日根据地淮海区进行“扫荡”的日伪军1000余人,分11路合围驻六塘河(今沭阳与涟水间界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一部,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奋勇阻击各路敌人。17日,日伪军进行第二次合击,第十九团一部在淮阴(今淮安市主城区)北老张集、朱杜庄一带(今淮安市淮阴区境内),激战半日,于黄昏后突围,转移至老张集西北的刘老庄地区(今属淮阴区)。18日晨,日伪军第三次合击,第十九团第二营第四连于刘老庄陷入重围。该连82名指战员多次与日伪军肉搏拼杀,并击退其骑兵的多次猛冲。此后,日军改变战术,重新配备火力,以机枪、火炮集中射击,并令伪军进行火线喊话,企图迫降我新四军战士。第四连指战员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坚贞不屈,从容地将机枪、步枪拆毁,将文件烧毁,掩埋好牺牲的战友,集中所剩20余人进行最后突围,战至17时左右,第四连共歼日伪军170余人。全连82名指战员全部殉国。
刘老庄之战,是新四军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战,也是充满血与火、生与死的英勇篇章。这场战斗虽然最终以牺牲收场,但新四军战士的英勇和牺牲精神让人敬佩和感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铸就了不朽的英雄传奇。
1945年8月全面反攻后。黄克诚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西进淮南,执行津浦铁路沿线作战任务。9月回师苏北,发起两淮战役,攻克淮安、淮阴等城镇。9月23日,两淮战役刚刚结束,新四军第三师遵照中央命令,开赴东北。9月28日,从淮阴出发北上,新四军第三师主力部队四个旅、三个特务团共35000余人,告别了并肩战斗5年的苏北人民,踏上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征途。
新四军第三师自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至抗战胜利5年中,共作战4700余次,歼敌伪顽60000余人,部队由20000余人发展到70000余人(包括主力和地方部队),伤亡10000余人。开辟了拥有42000多平方公里土地和800多万人口的解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