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中路97号纺织大厦18楼
0513-81026787
0513-81026787
ntsxsjyjh@126.com
226001

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海上抗日根据地

点击:时间:2018-12-29
何家灶,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海上抗日根据地
在江苏省如东县长沙镇卫海村(原何家灶),离滔滔南黄海100多米的地方,有一个海神庙三官殿。这个庙在唐代就有了,是海边人祭拜祈福的地方,历尽几百年的沧桑沉浮。如今为什么这个庙前天天有人升红旗呢?是因为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武装在这里诞生,第一个海上抗日根据地在这里建立、发展并壮大。共产党在这里播下了海军的火种,这里就是中国人民军队海上武装发源地。
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海防大队大队部、海防团团部、海防纵队司令部就设在这里。新四军一师师部也在这里驻扎过,1943年粟裕在这里过春节,这理有民校、有海防医院、有制造榴弹的兵工厂等。这里是海上抗日的前沿指挥中心,是陆上部队、后勤机关作战转移的大后方。在那艰苦的岁月里,苏中军区海防部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华东军区海军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新四军为什么要建立海上抗日武装力量
1940年,黄桥决战胜利后,10月下旬陈毅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主要发展方向在苏南、苏北广大敌人后方直至海边之数十个县,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及党中央毛主席令新四军向一切敌占区发展的指示,请爱国人士季方出面,在掘港(原县政府所在地)召开通如海启地区国民党军政负责人会议,成立江苏省第四区(简称苏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10月底,应苏四区群众团体电请,陶勇、刘先胜根据陈毅的指示,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三纵队于11月初进驻通如启海地区。三纵纵队司令部驻掘港国清寺。新四军在此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直接威胁着驻上海、南京的日伪军。1941年1月,日本中国派遣军总部提出了以长江下游为起点依次清乡的方案,以摧毁我党领导的整个苏中乃至华中抗日根据地。1941年夏——1942年夏,日伪军首先在苏南进行了两期“清乡”,还集中兵力加紧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日军纠集大批兵力,对苏中四分区进行疯狂扫荡,通如启海地区的主要城镇大部沦陷。日军抢占了苏中四分区的主要城镇,建立据点,封锁主要道路,设关卡,并准备发动“清乡”,严重影响着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新四军在一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作战,没有高山丘陵作掩护,面临背海作战的不利局面,为了争取主动权,为了在日伪“清乡”前做好反“清乡”准备工作,只有依托大海作后方,建立海上抗日武装力量势在必行。
二、为什么选择在如东何家灶建立海上根据地
陈毅、粟裕为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先后沿黄海边实地察看,来到过何家灶。一是何家灶地形独特,战略位置重要。何家灶驻在近海中,有上百个盐墩和潮墩,有直通海岸的天然深水海港河泊丫子(又称何家港)。何家灶被这条大港延伸出的支港四面环抱,港内海面方圆百里,滩涂上有大大小小的港汊,潮涨一片汪洋,潮退一片沙滩,适合木帆船航海作战,日军的舰艇易搁浅。二是经济环境好。盛产细盐、鱼虾、蟹等,海产品资源丰富,建立根据地经济有保障。三是人文环境好,海上盐民、渔民性格豪爽,正义感强,拥护共产党,拥护新四军,这里在清末民国初年就有了学校。四是政治基础好。何家灶在土地革命时受过红十四军的影响,1938年3月,日军侵略了南通、如皋城,10月共产党人理明、曹绾中等到何家灶开展抗日救亡,发展党员,建立地方武装。1939年夏在何家灶建立了江苏省在南通沿海地区的第一支地方武装如皋(东)县盐民自卫队,共产党从上海派来懂军事的中共党员崔德耀任队长,开展了游击战。盐民自卫队的建立,为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三、为什么说何家灶是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海上抗日根据地
1941年3月,粟裕决定组建海上部队。4月10日,在海安角斜旧场召开第一师直会议上,粟裕提出组建海防部队。4月粟裕以一师后勤机关、山炮连、警卫分队组成一支直属一师兼苏中军区的海防大队。师部作战参谋凌海波任大队长,廖开任参谋,大队部驻何家灶三官殿。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第一个海上抗日根据地在何家灶首创,并发展成为稳固的海上抗日根据地。历史从这里开启了海上武装斗争的新征程,填补了我军无正规化海上武装的历史空白。从此,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成为苏中、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何家灶与人民军队海上建军紧密关联。何家灶的苏中军区海防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时八年整,跟着共产党劈波斩浪,一路走向辉煌。何家灶是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海上抗日根据地,是中国人民军队海上武装力量的发源地,这是不争的事实,无可非议。
海防大队是一支训练有素,听党指挥的队伍。1942年10月,凌海波、廖开带领二连一个排三条船,护送印刷所机器和印刷材料到小洋口打埋伏。一天夜晚,大风暴突然刮起,狂风呼啸,海浪汹涌,停泊在港口的缆绳被刮断,征用如皋(东)环港的一条“爬爬凳”渔船被风浪打坏,还有的船被大风刮出港口,不知去向。大队向师部报告,师部命令:“一定要找到漂散的船只”。船上指战员和船工顶着大风,在缺粮缺水的的情况下,无人叫苦,经过四五天终于找到飘散的船只,并安全返回大队部驻地何家灶。
为了探索海情海况,掌握海上作战规律,指导海上斗争,师长粟裕经常率领师部机关人员到海船上进行海上生活和海上战斗演习,调查研究气象和海上潮汐变化规律,探索海上生活和作战的有关问题。粟裕探索出海上与陆上战斗战术上的不同,他指出:战术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抢上风。他要求海上部队技术上要锻练在大风大浪中射击、掷弹的过硬本领,同时还要向有经验的船老大和船工学习航海知识和技能。粟裕根据潮汐变化规律,编成册子,供海防部队使用。
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这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第一回,是我党我军在抗日斗争中的一个新的创举,是把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江海平原抗日斗争的实际相结合运用的产物,是科学地、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结晶。
新四军在东进北上之后,也曾在其他地方也进行过建立海上武装的尝试,但有的队伍不能下海,有的组建时间不长,有的投靠了敌伪。话说1941年3月陶勇将掘港的独立团(新兵团)留守处改为地方海防团,团部驻旅部所在地马塘北沙家庄,由朱坚任团长。因海防团陆上部分是由刚到我军不久的朱坚招来的新兵组成,有海防团之名而不能下海。4-5月份,陶勇部队设法收编了孙二富,任命他为海防团特务营营长,负责海防团的海上部分,营部驻环港,收编不收调。这时特务营与新四军第一师兼苏中军区海防大队在一段时间内分别担负着海上的任务。8月份,朱坚海防团的陆上部分第一、二、三大队上升到三旅第八团。这时负责海上部分的特务营与收编的吴道生部组成海防团,孙二富任团长,团部驻环港。10月份,吴道生叛逃吕四敌伪。因海防团受不了人民军队纪律的约束,粟裕令陶勇缴这个团的械,1941年12月16日,在苴镇刘家园由粟亚、柴如奎对这个团缴械、进行整训,其间这个海防团解体,被驻掘港的伪总长陈懋清收编。
为什么别的地方建不了海防团,唯有何家灶能成功建立起海防团?因为何家灶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越的经济环境,丰富的人文历史底蕴,坚实的政治基础。更为重要的一点,共产党在何家灶建立的海防大队、海防团官兵有的来自于老红军,有的来自于江南三年游击战,还有的来自于地方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骨干,他们听党的话,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信仰。
四、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1942年10月下旬——11月11日苏中区党委第三次扩大会议在如东南坎召开,准备开展“三冬”运动和精兵简政,做好反“清乡”的准备工作,粟裕提出建立苏中军区海防团。
1942年11月,粟裕、钟期光来到何家灶,在海防大队的基础上,抽调四分区三个步兵连,两个重机枪连组成苏中军区海防团。粟裕宣布正式成立苏中军区海防团,海防团部驻何家灶三官殿,任命一师三旅旅长陶勇兼任海防团团长,吴福海任副团长,罗湘涛兼政委,李中兼副政委,凌海波任参谋长。此外,团部还配备了中层干部和机要人员24名。粟裕站在河泊丫子(何家港)咸菜瓢儿船上说:“我们创建的是中国人民的第一支土海军,你们来干,一定要干好!”战船从河泊丫子港口扬帆启航。从此,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发展。
陈毅、粟裕、陶勇等非常关心苏中军区海防团。当时部队一般吃杂粮,陈毅指示给海防团供应大米。粟裕派人把曹埠战斗中缴获日军的两只汽车内胎送给海防团当救生圈。陶勇送两双长统靴给战士们。领导的关怀化成巨大的力量,激励着将士们不怕风急浪高,不畏敌舰,驾驶着木帆船,在风口浪尖上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人杰地灵,英雄聚会。在何家灶红色热土上铸造了一支听党指挥,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土海军。党给海防团的任务:一是开辟海上交通线,打通苏中到浙江和山东的南北交通。二是保护组织渔民下海,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发动盐渔民建立自己的武装,保护自己的利益,巩固苏中海防。三是保护转移到海上的军区后勤各单位和一个山炮连到海上隐蔽,并负责敌占区与解放区间的交通联络和护送干部。海防团在党的领导下,驾驶着木帆船从何家灶出发,纵横在几百里长的黄海海面上,控制了盐城、东台、启东的重要港口,构成了相对安全的滨海基地,成为苏中根据地的后方基地。
苏中军区海防团以原海防大队为骨干,以何家灶为基地,以盐渔民为基础,以海匪为统战对象,在反“清乡”的硝烟中成长壮大。1943年4月,日伪军把苏中四分区作为苏北第一期“清乡”区,纠集15000多兵力,对苏中四分区大规模清剿,在封锁线上设问检所,筑长达350多里的竹篱笆封锁圈,封锁沿江沿海所有港口,境内据点由63处增加到达200多处。为粉碎日伪的“清乡”计划,四分区军民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锄奸、保卫等各方面与日伪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在反“清乡”形势紧张的情况下,被服厂、榴弹厂、野战医院、江淮银行及师机关、分区机关都搬到海船上。一师军工部也曾搬到何家灶,靠近海防团。海防团在海上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们吹海风,顶恶浪、战海匪、战日伪,越战士气越旺,越战队伍越壮大。
孙二富出身贫苦,幼年父亲去世,从小下海,海况熟,睡在船舱里,听到海水击打船舷的声音就知道船行到了哪里;水性强,在海浪里能踩水,一个猛水能行一里多远;枪法准,身配双枪,海上射击百发百中。陶勇力争孙二富,多次派人做孙二富的思想工作,并亲自做工作。1943年春,孙二富从掘港带了200多人枪,到何家灶接受改编。陶勇、洁洛为孙二富改名为孙仲明。孙二富非常感动,把孙仲明三个字写了一遍又一遍。陶勇请示粟裕经批准后成立苏中军区海防二团。任命孙仲明为海防二团团长,周绍卿为副团长,并抽调了一批排以上干部加强团的政治宣传工作,二团团部也驻在何家灶。从此,孙仲明跟定了共产党永不变心,海上斗争中屡立战功,成为中国人民军队海上作战的优秀指战员之一。陶勇在何家灶成功收编孙二富成为佳话,流传至今。
1943年5月,陆洲舫的抗日自卫军在启东受到日伪的多次围剿,损失很大,他的儿子陆建平带了三条船,100多人枪到何家灶找海防团。9月份陆洲舫也来到何家灶,10月份,上级决定成立苏中军区海防团三团,任命陆洲舫为海防三团团长,赵荣森为政委,并抽调了一批干部和一个加强排给三团。三团团部也驻在何家灶。
1943年11月,在何家灶正式成立苏中军区海防纵队。一师三旅旅长、四分区司令员陶勇兼任海防纵队司令员,吉洛兼政委,吴福海、陆洲舫任副司令员,崔德耀任参谋长,孙仲明兼任副参谋长。海防纵队下设三个海防团,第一团团长吴福海,第二团团长孙仲明,第三团团长陆洲舫。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司令部设在何家灶三官殿,海防团第一、二、三团团部分别驻扎在何家灶的盐墩上。1943年12月,何家灶渔民自卫队上升到海防团一团六连。
1944年春,海纵领导派三团政委赵荣森及十多名营以上干部与滨海袁国祥联系,并建立友好关系。1944年7月,驻守在长江口的伪海防大队顾保民部的班长陈希金带领全班人员,携轻机枪两挺,三八枪十二支,短枪八支投诚在长江口巡逻的苏中海防团三团2号船,随船来到何家灶编入海防三团。
苏中军区海防纵队三个海防团的出操训练、使帆、掌舵、划浆、撑篙、游泳、海上射击、海上掷弹、熟悉海情海路、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出海完成任务回来补给淡水、粮草弹药、发放服装、伤员医治、补充兵源都有赖于这个居处在近海之中,盛产盐和海产品,群众基础又好的巩固的海上抗日根据地何家灶。
五、苏中军区海防部队在反“清乡”斗争中的作用
   海防团开辟了海上交通线,打通了苏中与浙江和山东的南北交通,从上海源源不断地运来军用物资,沟通了山东根据地和浙东根据地的联系;保护组织渔民下海,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发动盐渔民建立自己的武装,保护自己的利益,巩固苏中海防,并负责敌占区与解放区间的交通联络和护送干部,有的北上延安,有的南下敌占区上海;保护转移军区的后勤单位和一个山炮连到海上隐蔽。海防团在反“清乡”斗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海上护送
1943年初,海防团用木船从海上护送由陈毅派往上海去执行任务的冯少保并护送苏中区党委书记刘炎去上海养病。
1943年9 月下旬,打入敌伪军中的汤团发生暴动后胜利返回到四分区根据地时,海防团在何家灶接送汤团伤员和家属从海上护送到弶港,上岸后再护送到三仓河。
1943年,海防团多次护送从上海到根据地的干部,如陈维达与赖少奇夫妇等。
1944年2月,海纵第二团六连副连长杨如发从何家灶护送十多名高级干部、家属和警卫员到山东陶罗街。
1944年夏,第二团六连连长崔志山和副连长杨如发从山东陶罗街护送装有炸药、地雷的船到何家灶。
(2)海上护航
1943年,江淮银行一部分人在胡金魁带领下,带了一部轻型脚踏圆盘印刷机,从苏北转移到苏中四分区,到掘港与财经部部长、江淮银行行长朱毅会合,再从掘港出发到何家灶,在盐墩一间草屋里印刷30多天,情况紧张时登船下海,海船亦是大后方,活动至弶 港、笆斗山、八户灶、苦水洋、王港闸、川东闸几百里的黄海海面上。海防团为印刷护航,保护了江淮银行和印刷厂的印刷,其间共完成30万抗币的印刷任务,还印刷了五角、二角的江淮币供苏中根据地使用。
1943年4月,黄花鱼捕捞季节,海防团护渔队和渔民一同出海,负责海上巡逻。有一次,出海当日风平浪静,第二天中午天气突变,暴风雨就要来临,很多船只赶紧收网就近找避风港,海防团的护渔船待渔民的船只都走了才返航。当时暴风雨来得很急,呼呼的风声一阵紧过一阵,无边无岸的海面上白浪滔滔,船在巨浪中行驶使人坐立不稳,由于长时间的剧烈颠簸战士们有的头晕呕吐。折腾了几小时后天黑了,海上伸手不见五指,又不能点灯。更危险的是船舵被巨浪冲打失灵了,控制不了航向,只能让船随波漂流,战士们咬紧牙关,相互鼓励,坚守岗位,注视着海上的敌情。一场暴风雨持续了十几个小时终于风停雨止了,海防战士们战胜了狂风恶浪,修好了船舵胜利返航,深得渔民们的敬佩。
(3)海上战斗
1943年夏,海防团五连指导员吴度带领一个排的船队到启东陆洲舫处取所购的物资,返航在海面上时遭到海匪吴道生部的拦击,吴度在指挥战斗中英勇牺牲。
1943年7月中旬,海防团在吕四、环港一带缴获日军运输船2艘,活捉日军五名。
1943年海防第三团六连在范公堤上伏击日伪抢粮队,一名十三岁的小战士用自己的胸口堵住敌人的机枪口,掩护全连冲上范公堤消灭敌人。
1944年春汛,江南驻浏河的仲炳贤税警大队要用33条船到江北吕四渔场放旗子,抢渔船,海防纵队得到情报,进行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准备打一场大战。何振声任总指挥,海防二团9条哨船打前卫,一团打中卫,三团打后卫。海防团32条船加上渔民的8条船共40条船投入了战斗,在黄沙洋与敌人拉开了数十里的战场,第一团一炮打中敌船。第二团船老大中弹牺牲,机枪手重伤下了舱,团长孙仲明一会儿跃到船尾当老大,一会儿跃到船头当机枪手,边指挥边战斗,从上午战斗到下午,打沉敌船一艘,打坏敌船两艘 ,敌船被日寇的两艘炮艇接去,朝长江口方向逃走。海防纵队将士们打了一个海纵成立后的第一个大胜仗,他们驾驶着蓬帆弹孔垒垒的木帆船,高唱着《我们是未来新海军》的歌曲凯旋而归。陶勇在何家灶海滩上迎接海纵战船的胜利归来,在岸边和参加这次战斗的团以上干部摄下了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照片。这张照片是海防纵队历史上唯一的一张照片,照片将可歌可泣的历史永久地记载。吕四一仗打出了海防纵队的军威。通过这次战斗敌人好长时间不敢进犯我方控制的海域,苏中海防更加巩固。
1944年7月,海纵三团陆建平部在长江口遇到化妆后躲在民船里的日军,陆建平带领着战士们英勇战斗,不幸中弹牺牲。连长石孝礼接着指挥战斗,战士谭兆良负伤不下火线,用机枪击落敌船蓬帆,连长石孝礼带领全体战士冲上敌船与敌人展开了肉博,直至全部壮烈牺牲。
1944年12月,海防第一团的一艘海船从山东运货到苏中,过笆斗山海面时,见一条日本救生艇正搁浅在海上,原来日本军艇被盟军击沉,28个日本海军官兵奄奄一息。海防团将其捕获,并优待俘虏,以人道主义精神给他们生火煮饭。日本海军吃了饭恢复了体力后,夜里将海防第一团留守在船上的6名战士10名员工统统杀害,夺船而逃,海防二团四连哨兵听到手榴弹爆炸声立即汇报,四连指导员陈尔胜带队立即奔赴前方。正巧敌人驾的船又搁浅,一名日本海军投降,27名日本海军有的中弹,有的放火烧船死在火中。日本《朝日新闻》也曾惊呼:“华东沿海从连云港到上海,有游弋不定的水兵”。
(4)海陆并战
海防团的官兵海上显神威,陆上逞英豪,党指挥到哪里他们就战斗到哪里,常常与陆上部队联合作战,战果辉煌。1943年10月31日晚,海防团奉命配合特务营夺取丰利,孙仲明带领机炮连上阵助战,经过4天的激战至11月3日,彻底消灭了顽抗抵挡的守敌,并击退了栟茶等处的援敌,生俘伪团长纪雄以下千余人,缴获迫击 炮3门,掷弹筒5个,轻机枪13挺,步枪近千支。
1944年6月26日,发起南坎战役。苏中四分区特务团一举攻克南坎镇日伪据点,歼灭日军12人,伪军100多人。第七团拦击从掘港增援之敌,消灭日军丹木队长以下14人,伪军100多人,海防团某部连长陈连全在南坎战斗中牺牲。四分区在清乡区域展开了持续20多天的破击战,海防团与陆上部队协同作战,第一团六连用七条船将活捉的12名日军和100多个伪军送到三仓河。海防部队在吕四港、环港一带海面上奇袭日军运输艇两艘,缴获军用物资100多吨。
据不完全统计,1942年—1945年期间,海防团向根据地运送敌人禁运物资80船,约2400多吨。至1948年底,从上海运往苏中、苏北的各类物资近140船,约4000多吨,还运送百余名干部和技术工人到根据地。
从1943年4月——1944年10月,四分区军民作战26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5600多名,缴获枪支2700多支,取得了反“清乡”斗争的伟大胜利,这与海上部队的配合作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苏中军区海防团在反“清乡”斗争中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苏中在抗日斗争中,对敌作战60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10万人以上,占华中歼敌总数的1/3。诚如刘少奇在华中局第一次会议上所言:“我一师几年来工作是获得最大的成绩,在抗战中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苏中区党委和苏中区对四分区军民和反“清乡”斗争的胜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给吉洛、陶勇等领导同志的嘉勉电中指出:“四分区工作是苏中最有成绩的。”“四分区反‘清乡’斗争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大事件”,“是中华儿女与敌寇作生死斗争的壮烈伟大史诗,是革命斗争史上的光辉一页”。一师在全军中立了最大的功劳,四分区反“清乡”是苏中最有成绩的,这最大的功劳和成绩是陆上部队和海上部队共同作战所取的,二者缺一不可。
六、抗战胜利后苏中军区海防纵队的发展历程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苏中军区海防纵队组建为华中海防纵队。1945年11月浙东海防大队北撤苏北后归华中海防纵队。1946年7月苏北盐阜海防大队归华中海防纵队领导。司令员吴福海、副司令员陆洲舫、袁国祥(1946年叛变),政委王子平,参谋长孙仲明,副参谋长赵荣森,政治处主任张羽。1947年夏吴福海调山东滨海军区任海防总队司令员。华中海防纵队司令员由汤景延接任,吕炳奎任政委,陈雨田任副政委。1947年3月,姚家乃任政治部主任(张羽调走)。汪灵任副主任,后由王责之接任。当年冬汤景延调离华中,吴福海又回华中海防纵队任司令员。1947年海防纵队发了粗布新制服,帽子后面有两根兰色飘带,样式与建国后的海军制服相同。海防部队在抗日战争中战果辉煌,在解放战争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渡江战役中打先锋。华中海防纵队组建后直到华东军区海军建立之前从未改名,有如东北坎曾参加华东海纵、华东海军,打过34次海战、9次立功受奖的李长友口述,有长沙蔡爱华老师家保存的1949年4月25日华中海防政治部公函为证。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乡的第三野战军东路渡江作战指挥部驻地宣告成立,司令员张爱萍。海防纵队1463人编入华东军区海军,吴福海为第一纵队司令员,政治部主任姚家礽。海防纵队是华东军区海军的一支生力军,是经过了八年海战的土海军。(1989年2月泰州申报经中央军委批准白马庙为中国人民海军诞生地,确定1949年4月23日为中国人民海军诞生日)。。1955年10月24日华东军区海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至今。
由此可见,我党我军在如东何家灶建立的海上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历史性作用,海防团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保卫祖国海疆,为建立中国人民海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能打海战,能指挥海上作战的宝贵人才。为华东军区海军的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中军区海防部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一脉相联,何家灶海上抗日根据地功绩永远熠熠生辉。

 何家灶三官殿苏中军区海防团团部旧址

何家灶三官殿苏中军区海防团团部旧址

1949年4月25日华中人民解放军海防政治部公函


1949年4月25日华中人民解放军海防政治部公函

本文作者:江苏省如东县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档案局副研究馆员,副主任科员。
关闭